东方艺术·书法| 马超 “放笔直书” ——我的心得与困境
…………………………………………………………
国内统一刊号CN41-1206/J
主编:谭振飞
副主编:王客 龙友
原载《东方艺术-书法》2017.12下半月
独家授权发布
专题
马超
马超 1984 年生,吉林省松原市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书法理论博士研究生,导师邱振中教授。
在书法上,曾受教于杨景亮、黄涛、李泓晖、曲庆波诸先生。先后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文系,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曾发表文章《晋唐古法散论》。2010 年书法作品曾获《书法导报》首届手卷书法展一等奖,曾参加《首届王羲之书法艺术(行草)大展》,《王铎杯全国书法大赛》,《学院风骨—当代书法专业博士邀请展》、《心路传拓—‘乌兰察布之夏’全国博士书法邀请展》等。
惊悸 35cm×63.5cm 2017
“放笔直书”
——我的心得与困境
马超
最近几年,我尝试在个人身上找回毛笔日常书写的状态。
毛笔日常书写对古人来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对我来说却是一种坚持。
在毛笔日常书写的诸状态中,我更偏向于“放笔直书”的练习,即使用毛笔直接记下生活中的一些感想与琐事。我希望通过这一练习唤起一些曾经有而今日失落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我略有心得,也面临困境。
心得
一、我体会到了“放笔直书”的两种状态。
1、沉浸在文词运思中并不计工拙的书写状态。
在这种“放笔直书”状态的初始阶段,我的字写得很差并暴露了书写的底线,但好处是这使我发现了书写水平的真正进步或许就在于不断提升这一底线。在古代,书写底线提升到一个较高高度是在不计工拙的状态下写出佳迹的重要条件之一。
这种状态或许是古代不以书名的普通人在日常起草书写中的一般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文词的酝酿与书写几乎同时进行。稿行体等相对便捷的书写方式能满足这一要求。
2、运思文词并有意于佳的书写状态。
这可能是古代善书者“放笔直书”的常见状态。人们在“放笔直书”的同时,将意识分布在运思文词和文字形式的塑造上。文词在头脑中酝酿,之后被书写出来。前一过程是文词的形成过程,而后一过程是有意识的文字形式的塑造过程。
二、通过对上述两种“放笔直书”状态的实践,我的用笔技巧得到了改善。
在第一种状态下,我体会到了书写技巧相对自然与朴实的一面,我的书写技巧逐渐变得自然了;在第二中状态中,我对第一种状态所熟习的技巧进行提升,这样可以让书写在自然的同时变得耐看,而不会沉沦在常俗之中。
在第二种书写状态下所熟习的技巧会不断进入第一种书写状态之中,这会让书写的底线得到不断提升。
三、我“放笔直书”的内容多与自己的生活相关,如关于家人、朋友,以及书法本身。这使得我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世界——人——毛笔书写”三者之间关系的暂时贯通,而非一味沉溺在书写的形式中循环往复地抄写前人的诗文。当我再次阅读这些书迹的时候,我好像可以确定——这位书写者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人。
困境
一、语言的困境
在这种“放笔直书”的状态中,我会使用文言、文白夹杂、或白话行文,在这一过程中我有所收获,但其中也有着一些深层的矛盾与困惑。
一方面,用文言文书写现代生活经验,会让人产生书法可以接纳新生活的印象,但也存在着深深的违和感。
另一方面,用毛笔按照传统的形式书写白话文,虽然可以在视觉上依然给人以古雅感,但症结仍然在于深层的、挥之不去的造作。
以上的困境,应该不是一句旧瓶可以装新酒就能解答的了的。那么,是否新的书写经验与内容应当找到与其相恰切的形式呢?而任何已有的形式是不是都不应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呢?
二、技法的困境及其它
我在“放笔直书”过程中所习得的书写技巧,虽然在视觉与动力形式上可以说是自然的。但我深知,毛笔日常书写的时代已成过往云烟,任何书家的个人坚持都是微弱无力的,毕竟在起初的阶段,这种行为便是打上了“坚持”的烙印。即使我们因“坚持”而成“自然”,并且也成功地打捞起了一些毛笔日常书写的碎片,例如,依附于毛笔日常书写的技巧及审美方式。但任何人也无法打捞起毛笔日常书写的整体,并让它再次回归世界,这就像我们无法任意选择我们生活的时代一样。如果我们不想生活在幻梦中,那么我们是否要提出这样的问题:碎片化的技法何为?已有的书法审美方式与理想何为?
“放笔直书”如果说还有活力的话,是否应当打碎一切陈规陋习?我不相信绝对的自由,但向往一个现实的、应然的自己与世界。
书兴 10cm×35cm 2017
感物 16.2cm×35cm 2017
李商隐诗二首 34cm×63.7cm 2017
不得安眠 33.5cm×31cm 2017
徐浩书事 34m×39cm 2017
徐峤之书事 34m×36cm 2017
苏轼·诗次韵吴传正枯木歌 35cm×76.5cm 2017
长按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