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子硬,不认卯!”这群陕西电影人咋这么刚

频道:游戏动态 日期: 浏览:

10月29日,电影《我心光明》在咸阳开机。

吃饭还做_吃饭做呕是怎么回事_吃一顿饭做5次爱

影片由陕西作家许海涛非虚构长篇小说《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改编,讲述的是先天失明的张喜平,从20岁开始,四十年如一日,每天倒两趟公交车,到离家30多公里的西安市区卖鸡蛋,并且赡养老母、收养女婴的励志故事。

这部电影由陕西本土的国有影视企业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出品,著名编剧芦苇担任监制、编剧,张国栋担任导演,赵季平担任艺术指导,卢茨·赖特迈尔(德国)担任摄影指导,此外还有许还山、苗阜等陕籍著名演员加盟,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讲陕西故事。

想象一下,正常人挑两筐鸡蛋挤两趟公交车奔波三十多公里,尚且不易。稍不注意,鸡蛋磕了碎了,人撞了跌了,都是难免的事。一个盲人,几十年如一日,是怎么做到的?

而在微短剧持续火爆、短视频动辄刷屏的今天,“变现”是不二法门,“流量”是众望所归。在这样的氛围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出品方秦汉影视又是怎么想的?

带着种种问题,我们走进了剧组。

主演张喜平:“虽然我是一个盲人,

但是大家都是我的眼睛”

早上10点多,西安北院门风情街,电影《我心光明》剧组拍摄现场。

冬日珍贵的阳光顺着房檐洒下,张喜平坐在他那辆挂着“喜平鸡蛋”牌子的小推车旁,穿着一件略显陈旧的咖啡色加绒棉袄,藏蓝色的裤子上面沾着些许灰尘。他拄着拐棍,头发花白,面容祥和,额头上的皱纹就像是黄土地上一道道的沟壑。尽管努力坐直,从侧面看上去背部还是有些前倾。

旁边是不断经过的游客和路人,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乃至机动车的喇叭声此起彼伏,尽显闹市区的嘈杂。张喜平坐在那里,像是人车洪流当中的一块鹅卵石,平静,淡定,但又无法忽视。

现场拍摄难度较大,除了给演员说戏,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维持秩序、疏导交通,一场戏往往要反复拍摄多次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当我们再见到张喜平时,他已经换了一身打扮。一件灰蓝色西服外套,头发变成了黑色——当然,是带上了头套道具,在化妆造型的整体加持之下,整个人显得年轻了不少。

我们的采访就这样从“年轻版”的张喜平开始了。张喜平先天性失明,家住马王村。从20岁时候开始,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出门,带着两大筐鸡蛋,独自乘坐公交车前往将近30公里外的西安北院门风情街卖鸡蛋。而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整整四十年。

电影的主人公是由张喜平本人饰演的。作为从来没有演过戏的一个素人、一个盲人,他表示,再难也要克服过去。最开始,怕自己演不好,但是慢慢感觉正常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由于看不见剧本,他只能一点一点去记台词、记动作,别人一次能做到的,他可能需要两三次乃至更多次才能做到,但到最后都能够完成。

张喜平认为,迈出第一步很难,但只要是第一步迈出去了,其他就不是问题。这么多年里,他也得到了社会上很多人好心人的帮助。“虽然我是一个盲人,但是大家都是我的眼睛”他说道。

的确,这么多年,张喜平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公交司机、保洁员、交警、企业家、饭馆老板、坊上住户……都是张喜平这条卖鸡蛋路上的点点温馨。

在拍摄现场,演员张喜平一遍又一遍地坐下、站起,与人对话,起身离开。在需要抬高音调的时候大声说出台词,在需要加上动作的时候去伸手、去抚摸、去移动、去行走。在某一个瞬间,会让人有一丝恍惚,以为这是一个正常人,或者说,一个训练有素的人。

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做出想要睁开的姿势,长年累月,眼部的用力造成了额头上数道深深的皱纹。一方面,我们会觉得不忍让他说更多的话以免给他的面部造成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又忍不住去探寻这张布满皱纹的脸还经历过怎样的沧桑。

我们问张喜平,将来电影上映以后,他就会被更多的人知晓,以后有什么打算吗?而张喜平的回答依旧朴素,他表示以后只要能动弹,他还会继续卖鸡蛋,继续把这件事情干下去。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张喜平乐观豁达的心态,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能够时刻对生活充满热情,就像他说的那样:“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干成。”

导演张国栋: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在片场,我们采访到了本片的另一位主角——导演张国栋。张国栋曾执导《少年桑吉》《洛桑的家事》《赵志全》等电影。作品曾入选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风”新人新作单元,《少年桑吉》获得北京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洛桑的家事》获中宣部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全亚洲独立电影节最佳影片、新西兰亚太电影节最佳编剧、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和最佳女主角提名。

谈到拍这个电影的初衷,张国栋表示,首先是被张喜平这个人物所感动。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身为一个盲人,每天来回五六十公里卖鸡蛋,常人是无法想象的。

张国栋还谈到,他第一次来到北院门风情街时,有个老大哥追着张喜平要硬塞给他一百块钱,因为张喜平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和这里的乡亲都相处的非常融洽,这里的每一个商家就像星星一样,相互温暖、相互照亮,把张喜平的天空照亮。这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张国栋说,拍这个电影最关键的是张喜平的生命力。从人道主义来说,他的主题是世界性的。在和张喜平接触了半年左右,张国栋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担当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阳光自信、自立自强,这正是我们当下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用张喜平本人来演电影主人公,既是一个最特殊的选择,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选择。但是在张国栋看来,电影的追求就是真情实感。不单是人物,在场景的选择方面,也是下了功夫。一路走来,取景地遍布咸阳、泾阳、沣西、西安多地,场景的时间跨度更是从80年代一直到现在。从咸阳渭城的老街到西安北院门风情街,剧组始终在寻找能保持原貌、体现年代印记的场景,并做了一些必要的还原和处理,为的就是展现原汁原味、保障拍摄品质。而在剧情方面,影片中还加入了张喜平的爱情故事线,让人能够更加丰富地走近这个人物。

谈到电影名字,张国栋表示,“我心光明”这几个字来源于王阳明的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内心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再说的了。正对应着张喜平虽然看不见,但是内心却充满光明。

张国栋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像张喜平一样内心充满光明,因为去照耀自己的内心世界,外面的世界才会光亮。

摄影指导卢茨:

“盲人的电影很有挑战”

《我心光明》这部电影的摄影指导也是大有来头,来自德国的著名摄影指导——卢茨·赖特迈尔。

初见卢茨,他双手搂着膝盖坐在二楼靠窗的桌子上,正午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感觉光线十分柔和。看得出来,他对于光线的要求很高,且是一个很随性的人。

卢茨1998年首次到中国拍摄纪录片项目之后,2002年开始了与中国同行的电影创作,先后拍摄了《惊蛰》《图雅的婚事》《纺织姑娘》等作品,其中《图雅的婚事》获得了第5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而由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也是由其担任摄影指导,并获第62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银熊奖。

在谈到电影开拍一个多月以来的感受时,卢茨表示非常好也非常的累,因为这是以盲人为主的电影,对他来说有些挑战,但是最后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谈到和之前拍摄电影的比较,卢茨坦言,最大的区别在于演员这方面,之前拍摄的电影几乎都是专业的演员,而这一回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非职业的演员。但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主人公是由本人出演的,是一种自传电影的感觉。

卢茨还表示这是他第二次来西安,他回去要跟所有认识的外国人说,中国除了北京、上海之外,一定要来西安看看,西安很多古老的建筑都保存完好,很值得一看。

小说原著作者许海涛:

“年轻人不要躺平”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我心光明》这部电影,我们还采访到了小说《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的原著作者许海涛。

许海涛说,第一次听说张喜平的故事时,就想到了《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就觉得这是我们本土的硬汉子,是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一种象征,于是就立刻就去找张喜平。

为了写作,许海涛跟随张喜平卖了一个多月的鸡蛋。在这一个多月里,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因为张喜平5点多起床就准备出门卖鸡蛋,直到晚上卖完鸡蛋才回到家中。在许老师看来,张喜平是一个超级达观、超级纯粹、很纯真的一个人,同时也活得很通透。

小说结构独特,采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进行的这样一种方式,把所有内容浓缩到一天当中进行。而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要站在盲人的视角去写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许海涛谈到,在跟随了张喜平一个多月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张喜平一天只吃一顿饭。从早上出门,直到晚上回家才吃第一顿饭。刚开始以为他是在省钱,后来才知道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张喜平作为一个盲人,一个是上厕所不方便,另外一个是去人家店里吃饭,盲人的吃相不好,他也不想因此影响别人。再一个就是盲人进店对店里的环境不了解,进去容易撞坏东西,赔与不赔都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为此,张喜平一天只吃一顿饭,这对于常人来说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许海涛也希望用张喜平这个故事,告诫更多的年轻人不要躺平。“由古至今,中国人受的苦难太多了,现在是幸福时代,还有什么可躺平的。看看张喜平,更没有理由去躺平。”许海涛由衷地感叹。

出品方秦汉影视:“事虽难做则必成”

在剧组采访时,我们也见到了电影《我心光明》出品方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艺青。

王艺青表示,电影《我心光明》是秦汉影视聚焦本土题材、打造文艺精品的最新实践,也是公司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力举措。谈及《我心光明》的拍摄初衷,王艺青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

一是守护美好心灵。最初是在各大媒体看到张喜平在北院门风情街卖鸡蛋这样一个事情,后来再看到许海涛老师的《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这本书之后,更多地了解到张喜平在这四十年卖鸡蛋的生涯中,还赡养了老母,收养了女婴,了解到张喜平身上所具备的很多人可能都达不到的这样一种思想境界,觉得很值得向社会群众去传达这样一种精神,去守护这样珍贵美好的心灵,让大家对盲人、残疾人群体更加地关爱。

二是传递陕派文化。作为一部陕西人讲陕西故事的电影,从主创团队到拍摄取景地,从故事主人公到影片出品方,这部电影集结了太多的陕西元素。王艺青透露,在电影《我心光明》中,不但能看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安城场景,展现西安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也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陕西方言,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地方特色,描绘出一位陕西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三是播撒温暖善意。这部电影聚焦残疾人群体,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关注社会现象,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关注弱势群体和倡导关爱他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弘扬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社会互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王艺青也坦言,项目的筹备过程其实也历经波折,绝非一帆风顺。回首往事,项目能一路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但是,王艺青始终坚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有以芦苇老师为核心的主创团队,有省市区各个相关部门的支持,有靠谱宽容的投资方,有任劳任怨的同事,以及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和鼓励,支撑着这部电影一路前行。这种“事虽难做则必成”的信念,也正应了张喜平刻在骨子里的那股精神——“壳子硬、不认卯,我命由我不由天!”

于是,就有了《我心光明》这部电影。

如今,《我心光明》已完成了现场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据悉,影片未来将冲击国内外重要奖项并登陆全国院线和央妈电影频道。届时,银幕上将再次掀起陕派电影的热潮。

我们也期待,《我心光明》这部电影和主人公张喜平一样,踏实迈出每一步,在未来的路上,步履坚定,行稳致远,沿着光明的大道,慢慢走,别着急,终将我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