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王敏|小诗、田园和行板——我的海师印象

频道:游戏动态 日期: 浏览:

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

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

梁孝熊于海门厅署东文庙内厅

创办师范传习所

▼民国元年

茅祖权、沈竞等在

海门孔庙

办师范讲习所

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梁孝熊于海门厅署东文庙内厅创办师范传习所,即海门第一所师范学校(上图1)。同年,顾中一在厅署东文昌宫创办了民立师范学堂,校长沈书升。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沈竞等在孔庙(上图2)办师范讲习所。据《海门县教育大事记(958-1990)》、《续海门厅图志·学志》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的

海门师范

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

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

小诗、田园和行板

——我的海师印象

作者,王敏,

江苏省特级教师,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

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

海门师范普88(3)班校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读中师是农村孩子的首选,考上中师意味着身份的改变,前途一片光明,意味着农村户口变城市户口,解决口粮问题,分配工作,进入干部编制。转眼,考上师范到现在满满当当的34年。因为我启蒙较早,在未满十八周岁的年纪走上小学教师工作岗位。师范三年,我的年纪在15岁到18岁,对于这个年龄段,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很多处在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时期。

我毕业后,在村小工作了9年。海门师范就在我工作的县城,工作以后每每路过,总要驻足凝望,也有几次校园里走过几遭。2005年后,海门师范学校并入通师,再后来,学校校舍一部分被邻近海师附小使用。如今则是由于旧城改造,海门师范学校也未能逃脱城市化的热潮。据说,政府在讨论这块地块拆建的过程中,也考虑到师范的因素,也要在新的建筑群里体现师范的记忆。可是,不管怎样,海门师范物的存在毕竟不可避免地走进历史的烟云。虽不胜惋惜,好在她以另一种状态和形式在新并入的南通师范得到某种延续。

我的师范不是规模宏大的叙事,更多是小巧玲珑、小家碧玉的小诗。

我的师范在一个小县城,县城的范围不大,与同一所县城的海门中学相差不多。这样的环境,也某种程度上注定了学校的气质和特质。

记忆中,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学楼、宿舍、操场、阅览室、体育馆等有限的空间里完成。一幢教学楼,四层,每层六个教室,白色瓷砖、镂空栏杆、带有U字形的走廊,两边是教师办公室。食堂、大礼堂、大会场合在一起,圆形的餐桌放上,就是食堂,把餐桌撤掉,在最短的时间内便可以改成搞活动的礼堂和开会的会场。

正是因为空间有限,注定了我们不可能撒开脚丫子,任性地到处游走。一些小的景致,倒成了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那操场边的小树林,阳光洒落进来,鸟儿叽叽喳喳,平添了许多生趣。看着枝叶扶疏,便可享受片刻的宁静。教学楼前的雪松,平时站在教学楼的阳台边望着远处发呆,眼光自然地落到这棵雪松身上,亭亭盖盖,郁郁葱葱,每每看到它,自己的身子也不由地下意识地挺直了起来。还有一座不锈钢的雕塑,像怒放的花朵,又像是浪花里飞溅而出的水珠,更是几只手掌向上合力托举的希望的明珠,每每看到,心里总是无名地涌动起某种感动某种向上的力量。

曾经也在心里默默的估算过,学习生活了三年的师范学校,南北不超过200米,东西不超过250米,不大的地方,承载了全部三年的转承起伏、喜乐哀乐。在一小景,一小片段,在一枝一叶,在一门一棂之间,像一首隽永的小诗,久久在心田流淌。

记当年离开校园时,每位同学都会在校门口留影,并不气派的校门,但一个白底黑字的校牌,为书法大家王个簃题写,王个簃先生是海门籍。以此为背景,证明了人生的起点。人生要从这里起步,迈向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像一首刚刚开始序章的小诗,便一直吟咏至今,不绝如缕。

我的师范不是热闹繁华的过往,更多是不事喧哗、安静如素的田园。

也许正是学校偏安一隅,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繁华。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里也没有掀起太大的涟漪。海门师范学校和海门这小城镇一起,经历着似水深流、不惊波澜的日子。这样的环境,也让我们得以收得住心思,安得住心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范的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学科广泛,涉及面广,但深度难度可能比不上全日制的高中。记得当年学的科目语文基础知识(简称语基)、文选和写作(简称文选)、数学(包括代数、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数论等)、音乐(乐理、声乐、器乐等)、体育(田径、球类、武术等)、美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大大小小20多门,如果归入大类的话,大致可归为基础知识类、艺体类、教学方法类等三个模块。

课程开设的广泛性体现了师范的育人导向,强调“一专多能”和全面发展,这与当前提倡的“五育并举”不谋而合。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些课程,还是觉得有某种欠缺,那就是英语科目的缺失。

师范的老师,那是培育老师的老师,身上具有特别的气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他们身上得到最鲜活的体现。带了我们三年的班主任顾锐萍老师,那时刚从县中调来,高度敬业负责,管理严谨,在我们身上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几乎全天候陪伴我们,早上一起参加晨跑,晚上熄灯查完宿舍才回家,却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我们班级学风上进,“文明班级”的流动红旗基本上一直挂在我们教室,做到了流动红旗不流动。班主任的先生黄正平老师学识渊博,对我们班级更是关爱有加,费了很多心神。每天总会到教室走上几圈,聊上几句,提点要求,他开玩笑地说自己是我们班的副班主任。有两位夫妻档老师的关怀引导,这是一种幸运。另外,身材高大、举止儒雅的朱文献老师,美丽端庄具有天然亲和力的宋为群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圆脸短发精干的吕静老师……他们组成一个优秀的群体,引领着我们这群乡村教师的“预备队”加紧地充电,塑造着我们的精神、能力和知识的结构。

徜徉在精致的校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学校栏杆上的花谢了一季,又开了一嘟噜,水杉树叶凋零一地,绿色又披在身上。多少个晨昏,我们手捧书卷,孜孜矻矻的学习,多少个课堂,多少个晚自习,我们埋头攻读,依然保持着用功读书的好习惯。尽管读书好坏与升学无关,可是大家都不会关注这个,保持着优秀学子们共有的特点,如饥似渴,勤奋自勉。犹如一叶小舟,老师轻点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光影斑驳,时光清浅。

我的师范不是烹油着锦的青春,更多是起行有矩、静待花开的行板。

青春是热烈的也是红火的,可是师范里的青春只能说是未完全绽放的“青春”,是青春的前期,未褪去青涩,未经有世事磨砺。如果要说是青春,那是懵懂的青春,含蓄的青春,欲扬还抑的青春。那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成了一个个挥之不去的镜头,深深地烙在心底。

那时候的长江边还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秋阳正好,江水东流,江边成片成片泛黄的芦苇和野草,我们垒起了石头,搁上了行军锅,捧来了柴禾,分组做着可口的菜肴。每组做完后,互相串门品尝,时时有江鸟飞过,衔影掠江而去,幸甚至哉。我的很多同学也是在那一次,才直观地感受到,处在长江入海口的海门竟然离长江这么的近,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拥江而叹。

三星镇在海门的西北角,有一个自然形成初具规模的家纺市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们对此闻之寥寥。两辆中巴车载着我们,道路哪有如今的平坦宽阔,大部分还是石子马路,一路颠簸,一路扬尘,真有种浩荡开拔、人在旅途之感。市场上琳琅的商品,来来往往的人群,让我们身处其中,触摸了市场经济的脉搏。

学校经常组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自己也曾参加过一次国家级大型活动的接待工作。可惜的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随时可以把照片拍下来,能留下照片的少之又少,很多藏在了记忆的宝盒里,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悄然地探出头来,引来溢满心肺的苍翠。

此外,师范“三操”“三字一话”应该算得上是特有名词了。每天“三操”是指早饭前的早操、上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操和下午两节课后的眼保健操。“三操”基本上雷打不动。每天早上铃声一响,大家如军人般起身到达操场。跑完步回来简单洗漱,便是早操和晨读。有时实在害怕晨跑,也会偷个小懒,跑着跑着就躲进西北角的小树林,第二圈时再出来跟上大部队。相对于晨跑的偷懒,早操和晨读则是要点名的,任何人都不敢缺席。“三字一话”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每天必练,而且还要比赛展示,把做老师的“看家本领”练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至于那时候的食宿,也是颇有意思的。吃饭国家有补贴,饭票、菜票都有。男生往往不够吃,我们女生却能多出很多,可以毫不吝啬地支持男生。一日三餐,早餐稀粥、油条、馒头、麻球。中餐、晚餐米饭,各种蔬菜、荤菜,汤是免费的。晚上夜课结束,食堂还有面条卖,但是数量有限,需要排队购买,于是排队的事落到了几名身强力壮的男生身上。每次他们买到了面条都像打了胜仗似的,开心极了。学校住宿的条件比较简陋,紧挨着10张双层单人木板床,宿舍后面有一个突出的小间,用于存放物品。室友们相依为伴,相互帮衬,其乐融融。洗浴没有现成的浴室,上厕所要去公共卫生间,洗衣服纯手工搓洗。那些天晴的日子,阳台的栏杆上密密麻麻,全是被单被褥,楼下的空地上横七竖八地拉着各式晾衣绳,各式各样的衣服挂在其间,犹如万国博览会般壮观。

三年的时间就这样看似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地过去了,现在看起来,当时的学习、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却也给了我们丰富的馈赠,赋予了吃苦耐劳的品质、艰苦奋斗的勇气、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些都是知识文化之外的收获,同时也播下了目标坚定、心态平和,笃行不怠、奋发进取,律己严格、坚持不懈的种子。从那时起,一辈子做小学教师、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在我心底深深地扎下了根。

如今毕业31载再回首,师范生活历历在目,恍然如昨。如果要深刻追寻三年师范生活的意义,也许正像季节之于生命,时光不惊,岁月安好,不够惊天动地,不够壮丽豪迈。可是不经历春天,那来秋的果实,没有年的光影,哪有树林的葱茏。是的,海门师范物的存在已经消失了,但精神的存在永恒,至少在我及我的这一辈的精神谱系里,永存。

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

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

【作者介绍】

王敏,江苏省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主持人、导师,

南通大学乡村教师导师,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

教育管理集团副总校长。

海门师范普88(3)班校友。

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纪念建校120周年征文启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师范教育三大源头之一,由原南通师范、南通女子师范、海门师范、如皋师范等四所百年师范先后合并而成。两个甲子,弦歌不辍;四源汇流,再续华章。120年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守初心、报国图强、砥砺求索、薪火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核,谱写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新篇章。

2022年5月17日,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走过120个光辉岁月,全校师生在与历届校友共同期待母校华诞的同时,谨向关心、支持和指导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贤达、海内外校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为更好回顾120年发展历程,更好地传承文化底蕴,营造喜庆、热烈的氛围,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奋进、再创辉煌,学校拟以“海门师范的故事”为平台,组织开展纪念建校120周年征文活动。

一、征集对象

原“海门师范”各时期海内外校友。

二、征集时间

2021年12月11日至2022年3月31日。(注:应广大校友建议,征集截止时间已延后一个月)

三、作品要求

1.文章需真实反映原“海门师范”各时期办学的历史、人物、要事、成就及校园风貌、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等,包括教师风范、师生情谊、成长经历、个人感悟、切身体会等。

2.文章需文笔顺畅、条理清晰、主题明确、情感真切、奋发进取,以激发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爱校强校精神。

3.文体、字数不限,文责自负。

四、投稿方式

1.电子稿、纸质稿均可(以电子稿为宜)。电子稿请发送至邮箱

1017665908@qq.com,邮件主题标注为“校庆纪念文章+海门”。文件名命名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联系电话”。纸质稿寄至南通经济开发区育贤路2号,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公室(邮编226010),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校庆征文”。

2.请务必在文章最后注明作者姓名、所在(离退休前所在)单位及职务、原在校时年级与班级(学生)、调离学校时间(教职工)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

五、其它说明

来稿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所有入围作品的知识产权和使用权均归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学校可对其进行修改。

本次征集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21年12月10日

海门师范的故事

公共卫生诗朗诵范文_班级的公共卫生间小诗_小学班级卫生公约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