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3〉| 文县岔沟村:和美生态家园的蝶变之路
开栏语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文县聚焦乡村治理、农文旅融合、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蓄势聚力,狠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期,文县融媒体中心文县发布、文县电视台等平台联合开设“乡村行 看振兴”专栏,陆续播发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的新闻报道,多视角呈现全县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特色亮点、经验成效,敬请关注。今日推出乡村行·看振兴〈3〉文县岔沟村:和美生态家园的蝶变之路
仲夏五月,丹堡河畔,宛如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草木垂青,绿意盎然,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鲜亮的绿衣。田间地头,那坡坡坎坎上,绿油油的庄稼与土黄银白的地垄相互交织,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色彩斑斓又和谐统一。
在这样的美景中,能感受到风儿的轻柔和水声的悠扬,仿佛大自然在轻轻诉说着她的故事。走进丹堡镇岔沟村,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别样的美丽村态映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岔沟村,位于县城东南部的丹堡镇,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自然生态良好。目前,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69户477人。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丹堡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岔沟村,紧盯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富民产业支撑和生态旅游开发等,突出自然、协调、生态这个主调,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整合各类有效资源和力量,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山、碧水、蓝天、路畅、院净、村美、人和、富足。”是丹堡镇岔沟村打造和美乡村的总目标。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联乡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员、镇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岔沟村开足马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将硬化道路、整治环境、整修房屋、复垦土地、改厕改圈、硬化打晒场、建设文化广场、美化绿化村庄及道路等有机结合,既治了标,又治了本,村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在岔沟村坝地社沿途,笔者看到了青砖黛瓦的农家小屋、粉妆玉砌的小洋楼,一条条干净的村间小道,一面面接地气的文化墙,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分外靓丽。
“厕所革命”成效显著,岔沟村深居山林,也不例外。常言道:“小厕所大文明,小厕所大民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三抓三促”为抓手,抢抓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机遇,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村内旱厕和露天厕所被逐个消灭。
据了解,几年前的岔沟村,厕所是“一个土坑两根棒,茅草盖在头顶上”的简易旱厕,也就是最简单的“卫生间”。且不说掏厕难,费时费事了,“脏、乱、差”更是常态。也是文县大多数农村的真真实实的缩影。
一个厕所看变化。沿着岔沟的溪流逆流而上,几个标准化水冲式厕所矗立在宽阔整洁的马路边,厕所周围翠竹簇拥,草木繁茂,看上去很是美观便捷,煞是一道靓丽风景。
“厕所革命”让岔沟村实现了户户均有卫生间,村民如厕不再难。近年来,新建公共卫生间,改建家庭卫生间,简易的旱厕变成了卫生、洁净、无臭味的“水冲式”厕所,让村子变得别样美丽。截至目前,岔沟村4村民小组,都建有标准化“水冲式”公共卫生间,改厕实现了户户全覆盖。
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岔沟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步伐。近两年,镇村干部齐心协力,紧紧围绕推进乡村建设的“三大革命”和“五大振兴”要求,吹响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集结号”。干部、村民、施工人员有序配合,拆危房、平土地、铺巷道、改厨房、改圈舍、改厕所等环境综合整工作齐头并进,遍地生花。据悉,全村累计拆除废旧圈舍60余处、危旧房屋160余间,残垣断壁800余米,复垦土地10余亩。
岔沟村杨家山社有一道梁,当地人称“神仙梁”。梁上青冈树满布,林下建有平整、宽敞、时尚的文化广场,乡村舞台、栏杆花坛、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广场中间可以停放游客车辆,晾晒农家谷物,一切都被大山自然拥抱着,破云的光束,穿过高耸的绿荫,令小山村分外美丽、耀眼夺目。
岔沟村的通村道路、巷道院落,已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全部硬化。“党的惠民政策太好了,村里以前啥都没。”“这两年,到村里的路、院坝、巷子全部拓宽硬化了,再也不踩泥巴路。水、电、网也全通到了家家户户。”“希望我还能多活几年,多看看咱村子的新变化……”70岁的留守村民张彩玉坐在广场边的石桌子边和笔者拉起了家常。笔者听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恩,感觉到村民满满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听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憧憬。
“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才能留住乡村韵味。岔沟村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缩影。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大力帮扶下,岔沟村开始积极发展旅游业。甘肃省博物馆驻村工作队依托当地特色,援助建成了岔沟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帮助修复了两座历史悠久的水磨坊,打造了全村第一家独具乡土特色的农家乐——“祥鸿农庄”,特色民宿也正在加紧建设,让这些美好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有力地推动着乡村和旅游融合与蓬勃兴起,吸引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岔沟村的自然环境优势得天独厚,天然纯净,富有乡土气息。“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文明乡村美景图正在照进现实。如今,村庄整洁有序,村民热情好客,脸上洋溢幸福笑容。乡间道路两旁边的红叶李、樱花树犹如列队的士兵,夹道迎送往来之客。古老的水磨坊,依旧吱呀吱呀地悠悠转动着,低吟浅唱着过去的故事。乡村记忆博物馆庄重而宁静,装着村子的过去和现在,照鉴着未来,承载着乡村深厚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既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沉浸在幸福的岁月长河,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这里“活”了起来。
“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人来。有写生画画的,有游山玩水的、也有捕捉昆虫做标本的、有乘凉戏水野炊的.....人们来了唱歌跳舞、吃农家饭、买野菜和土鸡,村子就‘活’起来了。”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唯有推动发展才能让村子焕发出盎然生机。
农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只有建设好村子、发展好村子,才能留住“根”、守住“魂”、吸引“人”,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早日变为现实。丹堡镇党委书记蒋磊说:“我们将立足实际,挖掘潜能,集众智、聚民心、凝合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全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态美好新家园,努力让群众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提升、越来越宜居,生产生活条件越变越好。”
(文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玉玺王淼 刘倩)
监制:岳文斌 校审:张贵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