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说: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李瑞杰专访实录
记者:
从2008年开始您履新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原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到2014年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如何继往开来管理好这样一家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您有着怎样的感受和经验?又对医院的前景有怎样的展望?
李瑞杰院长:
我是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李瑞杰,我们医院是建立于1936年,由当时的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宋哲元先生出资兴建的,历经80年到现在,今年2016年是医院80周年的生日。
我们这所医院建院80周年了,应该算是一所老院,老院有它优势的一面,也有它劣势一面。优势是积淀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劣势是有一些固有的东西可能会束缚发展。所以,在这80年传统的发展当中,我们医院经历了坎坎坷坷。
从2008年到现在,我做院长已经整整8年的时间了。8年抗战,我总结这8年走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储备,第二阶段是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强壮。
所谓储备就是我成为院长以后,要让老百姓有奔头。于是就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医院环境的治理、硬件的建设、人才的引进、学科建设、干部队伍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的管理大概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在此基础上也争得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在医院一些设备、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大幅度改革。
第二阶段,就是在一定的储备基础上快速性发展,也就是按照我们一些领导所说,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出现了第二个腾飞,这个腾飞时间大概也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这种腾飞和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职工队伍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职工的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得到了提升;另一个是服务水平、服务技术、学科建设出现了发展;还有就是能够更多的服务于周边的老百姓,能够用比较优质的技术和服务使得老百姓相信,使得病人愿意来看病,相应的医院的经济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医院也进一步壮大,医院的空间也得到了一些扩展,由原来一个院区发展成为两个院区,下一步就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也是为了适应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适应国家要发展中医的理念。利用一两年的时间,我们就转变成了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个属于发展阶段。
那么强壮阶段应该是从2015年转成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以后,我们抓内涵,强筋骨。我说的是强壮不是强大,因为目前按照国家医改,不允许医院再进一步扩张。所以我们是强壮、强筋骨、抓内涵。
如果说有怎样的管理经验,我想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体会。第一,就是作为公立性医院必须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为医疗的物价,医院的政策是由政府来控制的,若是政府不支持,医院是没办法发展的。那么政府为什么支持呢?必须是在你做了一定工作的基础上,让政府放心你支持你。
第二,要得到整个医院职工、干部的支持和团结,不能一个人向前跑,但是回头一看大家却跟不上,这样是不可行的。要通过个人的魅力、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的领导能力,来带动其他干部和职工一起前进。
第三,要得到我们周边老百姓,也就是你服务对象的信任和拥护。若是病患不信任你,那就不会来就诊。这三个方面我感觉是一个体会和经验。
今后的五年,我计划要做一个五、三、一的目标,五就是五型医院建设,这五型医院包括学习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服务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融合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研究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以及智慧型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三就是一院三区,一个是总部CBD院区建设,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了。第二个院区就是东五环外的东区,已经是相对成熟的一个院区。第三个就是在北五环要建一个北区,现在正在筹建当中。我们意在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有利于老年康复的、突出中西医特色的、有中医特色的一个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是一院三区,一就是要创建一流的中西医结合医院。
记者: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始终坚持“培育名医、发展名科、创建名院”的建设思路,打造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新平台。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怎样的感想、经验和愿景呢?
李瑞杰院长:
发展名科、打造名院、引进名医的目的就是要强壮筋骨、打造品牌。医院这个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太一样,如果完全只在服务方面、环境环境方面建设,但是医生的医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那患者不会相信你,患者把生命交给医院以后,是要看医生的医术。因此,这一两年来我们从这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也就是今天我要讲的重点,就是怎么样来引进名医、打造名科,创建名院。
首先一个层面就是要引进国家级的、甚至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专家,作为我们医院的领军人物,作为医院某些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比如说我的老师胡大一教授,国际有名的专家,还有我们国医大师金世元老先生、王硕仁教授等等。把这些全国著名的一流专家引进到我们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医院的原则是为我所用,但不一定为我所有,他们也可能兼职,也可能专职,但是他能引领我们学科的发展。
那么有了这些学科带头人以后,我们另一个层面的专家也就是科室主任,比如说医院的糖尿病科主任、妇科产科主任、骨科主任、眼科主任、针灸推拿科主任等等,这些专家在这两三年大概引进了10位左右,都是在国内三甲医院有一定实力的专家,在某些领域、在当地甚至在国内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他们作为我们医院学科的主任,既有管理能力,又有专业能力,能够很好的带动学科的发展。
第三层面我们还要引进一些骨干,这些骨干可能不是主任,但是他要在科室里发挥一些业务作用,这些人才我们也分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特聘的专家,包括北京各大医院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大约有30多位。同时,我们也调入和引进一批骨干,大部分从外地和北京一些医院调入,这一部分骨干也是有几十位在医院里工作,充实了我们的学科。
第四部分,普通人员也是我们的基础,为了医院的发展,我们调入新毕业或者接纳一些新的毕业生,主要是博士、博士后、硕士和一部分本科生,这些作为我们医院长期的基础人才队伍进行培养。
同时,我们也为了打造医院的学科和人才培养,实行了请进来、派出去的原则。所谓请进来,就是几乎北京各大医院都有专家和主任到我们医院来教学、查房、会诊、做手术。另外,我们也派遣一些骨干包括一些年富力强的科主任,到北京或者国内其他有实力的科室进行进修、学技术。
另外,我们也举行了西学中培训,从一个普通的西医转成中西医结合。我们全院几乎所有的专业人员都接受了这种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同时对于毕业时间不长的中医大夫,医院会组织学习西医,中学西培训我们也做了一年的工作。所以,通过这些方法,我们从顶层的学术专家、科主任、骨干,基础的专业人员,包括西学中、中学西的来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立体化的双向的培养,来打造医院的技术骨干,所以这就是我们做学科的一些基础工作。
那么,有了这些人员以后,比如说像心血管、心脏康复中心、内分泌、骨科,还有妇产科、针灸推拿科、消化科、普外科等等,都可以在这些基础上来提高医院整体的水平,来使医生具有有效的技术给百姓服务。这就是我们打造名院,创名院、打造名科、培育名医的战略思路。
今后我们在“十三五”规划里做了一个112人才战略,就是在五年里,培养一名国家级领军人物,培育10名北京市名医和20名朝阳区的名医。还有一个133的项目,就是要在五年里培育一个国家级的重点专科或学科,北京市级的三所重点专科或学科,同时我们再培养一些重点专科三所。人才战略是112,学科建设叫133。最后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名院,就是要在“十三五”期间把医院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记者: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第二名称是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并荣获2015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您对于医院在学科技术理论创新发展方面有哪些经验呢?
李瑞杰院长:
医院的创新和学科技术,我们还是从实用为主。比如说在北京市中医局的指导下,医院成立了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那么就以这个康复中心为基础,我们打造了学科创新和理论创新。因为心脏康复是我们国家比较热的一项,国外虽然已经有50—60年的历史,而国内仅仅是在三五年内才发展起来。而中西医结合的心脏康复理论实践和科研都是刚刚起步,甚至是还没有起步。所以我们作为国内第一所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从这方面做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探索。
首先,我们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的一些模式,包括中西医结合技术的融合,团队化的建设还有智慧化的服务。另外全程、全面的4S店模式,医院进行培训、科研和创新体系的建设,这一方面应该是我们医院在全国有所举措的一个实际例子。同时,我们也利用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在中国中药研究促进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首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我作为主任委员来开展工作,包括中西医结合五大处方的一些建立和探索。
记者:
医院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荣誉称号,并开展建设“六化工程”活动。您有着怎样的人文管理理念?
李瑞杰院长:
一个医院要有一定的文化,我们医院是具有80年历史的医院,现在又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没有人文就没有灵魂。概括起来,关于人文的管理我想可以用医院的院魂来说明。“诚信、厚德、仁爱、精医。”诚信就是无论是是做一个普通的人还是作为一名医生,我们都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特别是我们做医生,开医院一定要诚信,不能骗人,这是我们整个医院文化方面、人文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
厚德这两个字在我们国家、在北京市里都是作为宗旨来做,特别是医德方面,医生要很讲究,否则你就是技术再高也是不能再进一步的。所以我一直与医院的医生讲,德是底线,技术不足可以用德来补,但是德的不足技术绝对补不了,厚德也是我们人文管理的一个方面。
仁爱,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所医院来说,治病救人不分男女性别,不分民族种族,不分贫穷贵贱,也不分你是领导还是老百姓,即使是没有钱的三无人员,我们几乎每天都接收到一些既没有钱,甚至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的流浪者,都是由我们来收治。这种费用每年大概都有数十万,这就叫仁爱。开医院就是要为人服务的,我们早期的一些名医也是经常这样。在早期的传统中医里,有些医院、有些诊所就是免费给穷人看病,不收诊费。这些是我们做医生、开医院的一个最基础的服务内容,一定要仁爱。
还有精医,作为一名医生,服务固然重要,技术也要精益求精。若是技术不达标,能力上不去,病人就不会相信你,那么服务手段也达不到。所以我用这八个字来作为我们医院的人文管理的准则,来推动医院的发展,来创造医院的品牌。
记者: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成为朝阳东部区域的医疗中心,您曾说“做中西医结合就是利用西医的技术和中医的人文文化,打造一个中西医结合完美的医学。”对医院中西医结合影响力在周边区域发挥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您有着怎样的想法?
李瑞杰院长:
我们医院定位叫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区域医疗中心,那么按照政府的定位,我们是整个朝阳区东部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公共平台,要带动东部的一些基层医院甚至是一些其他二级医院来共同发展,这也是政府给我们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讨,最早我刚来医院任职的时候,就做了一个朝阳区东部的医疗技术协作联盟,联合东部10家社区中心定期开展沟通,从医院管理方面和病人服务方面进行顶层院长级的沟通。另外,对东部的医生进行培训,免费接纳他们的进修。同时东部医疗机构不能做的一些检查,包括CT、大型生化,也可以到我们这边进行检查和化验。
还有一些基层的医疗机构,医院会派专家去出门诊,做健康教育,另外下面医院有治不了的病人,也会到我们医院来进行治疗,这是前期的工作。
那么我们升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后,就更有义务来做这些工作。特别是在朝阳区政府卫生局的指导下,带动东部医疗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的中医和西医的工作。主要是我们作为一个平台,有老师、有专家,基层医院的一些医生到这边来学习,除了学西医技术以外,也包括中医技术,因为中医技术最适合在基层开展。另外,有些病人的问题在下面的医院解决不了,可以到我们医院来寻求帮助,解决之后我们再把他转回去,这样形成一个环型的双向转诊的机制。
总而言之通过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在发展我们自身的同时,同时带动朝阳区东部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的发展,来更好的为朝阳区东部的百姓服务。
记者:
作为一名心内科和医院管理专家,您取得了专业上的深厚造诣。那么作为院长您是如何处理临床、科研与管理三者之间关系的?
李瑞杰院长:
实际上这就是对一个院长的定位,最早我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当然我现在也是名医生,但是因为做了院长,那么我可能就要改变我的角色。作为一名医生、专家,他的定位就是为病人服务。如果作为一个院长,你的主要工作就不应该是纯做学问,不应该是以治疗某一个疾病作为主要职责。我认为作为一个院长的职责,应该主要的是做好医院的管理工作。如果说这个业务工作和管理工作有相冲突的话,应该是业务工作让位,而管理工作放在第一。
那么作为我们国家来说,基本上都是传统专家型的院长,几乎85%—90%的都是专家来当院长,那么专家当院长有他的益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好处就是他了解业务情况,了解医院的情况,对于业务方面的工作他了如指掌。但是另一个问题就是专家院长的专业性太强,思维、思路离不开他的专业,有时候就容易陷进专业里面去了。那么如果这个专家通过学习、通过探索、通过实践转入到管理这个层面,那么他会把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思维运用到管理当中去。
我是在专家转为院长这个期间走过一段弯路,认为专家难做,院长好做,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做专家是一种学术,遇见问题要直来直去,作为管理者要讲艺术,这种管理艺术往往专家是不具备的。因此,我当院长以后自己学习参加了各种培训,包括院长的高层培训,EMBA培训,国内的培训,国外的培训,也接受政府的和国家级的一些院长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以后,改变了我作为专家的一些理念,同时扩大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管理方面的水平。那么,现在应该算是一个复合型的既有专业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现代化管理经验和思维的一个院长。大家都称这类院长为复合型的或者复合型的管理专家。
当然80%以上的工作都是在做管理,那么也是有些时间要做一些科研,做一些学术,带一些研究生。同时通过这些科研教学、医疗、会诊、查房可以了解一些医院的具体的环节,你若是只坐在办公室里听别人汇报,不如自己亲自感受。同时通过学术交流能够获取外部信息,开阔视野,增加沟通。所以,我觉得目前在我们国家的这种管理加专家的复合型院长,在一定时间里还是应该存在的。当然目前今后的医院管理应该是职业化院长。
记者:
作为医院重点专科的心脏康复中心,对于发展方向您有着怎样的期望?
李瑞杰院长:
我们医院还有一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二个名字叫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我们医院的基础是一个二级甲等综合西医医院,早期没有重点学科,也没有重点专科,转成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后总要有一个特色,这样的话我们就寻找学科发展的重点。目前心血管疾病在我们中国接近2.9亿,发病率向井喷式的发展,而这些病人往往在大医院里做完支架,做完介入以后,就没有人关注了。有一个概念叫心脏康复,这个概念在国外也有50—60年的历史,在国内还刚刚起步。而中西医结合中医技术在康复中使用还没有兴起。因此,我们就想将这一技术作为医院的特色,所以国家心血管领域里的胡大一教授,他在我们国内这几年推动和引领心脏康复,他对于心脏康复方面应该说有独到的理论。为了探讨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这项事业,我们就把心脏康复作为医院的重点专科,这个工作得到了胡大一教授和国内数10多位专家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北京市中医局和朝阳区人民政府的支持。因此,就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挂牌于我们医院,同时也把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疑难病会诊中心也挂在了我们医院。
那么这个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作为一个团队化的工作,不是某一个科室,应该是整个医院。我们从心脏康复来说目前是要做全国的一个重点专科。从组织构架上,胡大一教授作为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他是全国心脏康复最顶级的一位专家。中医王硕仁教授是国家级心血管的副主委,也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是我们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的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有国内的30多位专家,有心脏康复的、中医的、有西医的专家作为一个指导委员会,由我们医院10余位主任和20多位骨干组成了心脏康复的团队。团队包含中医、西医、心血管、内分泌、营养、心理、康复、药理等等各个方面。医院也投入了一定的设备,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所以我们就在2015年年初成立了心脏康复中心。我们的理念就是中西医结合、团队化服务、智慧化的管理和全程全面的4S服务。
这项工作确确实实早期比较困难,但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专家们的指导,目前医院已有数百人做了心脏康复,几乎每天都有国内其他的医院的专家和院领导到我们医院参观学习和交流,也有很多病人慕名来求医,现在都出现了挂号和做康复要排队的现象。这也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给患者解除痛苦,特别是在介入支架手术以后,怎样来进一步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心脏康复是我们医院作为一个重点专科的发展方向,来引领医院的发展。同时也作为全国的中西医结合的一个引领和示范基地。
记者:
对于中西医的结合,您又有着哪些独特视角和观点?
李瑞杰院长:
说到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建国初期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叫做中西医结合。发展到现在国内也做了一些坎坎坷坷的推进。因为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体系,中医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是一门宏观的、综合性的、以经验医学为主的医学。而西医则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从实验室入手、从分子生物学、从代谢层面来研究,利用现代化的一些手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所以它们的体系是两个方向的。
中医是讲究人文,比如说在心理方面,对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关系有一定的联系,更贴近于社会和人文,把中国的国学、文化都引入了中医里去,所以它博大精深,实际上中医也是国学的一部分,中医就是我们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西医的技术性更强一些,像高级的PET-CT、伽马刀、离子刀、超声刀,一些各种各样的超声、各种各样的检验,甚至现在有一些医疗类的机器人应用于临床,它是纯技术型的。西医更注重于局部,更注重于对某个器官或者某个系统的治疗,所以它的文化是技术性占主导,中医是以人文性占主导。而中西医结合可能是一种整合性的医学,实际上中西医结合是最完美的医学,它的整合有人文的、技术的、社会的、生物的、还有与我们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也有与某一个器官、某一个细胞微观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融合应该是一种比较完美的,也更适合于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首轮上线点播观看地址:
第一医学频道网站
医讯之窗-名医名院-院长说栏目
第一医学频道官方微信公众号
#rd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科技促进工作委员会
中科医促委官方微信公众号
南京正大天晴医脉相承公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