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到头条
编者的话
京味美食,是孩子们成长记忆中的一部分,也是与这座城市情感连接的纽带。软糯的驴打滚、酸甜的糖葫芦、朴实的糖火烧……一道道美食中,蕴含着家庭的温情、街坊邻里的热情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一起跟随孩子们的文字,感受京味浓情吧。
胡同的味道
北京市育英学校九年级(4)班 张迦轶
京城的那一隅,声声闲聊伴着缕缕炊烟,是儿时记忆中独特的味道,飘荡在曲折蜿蜒的胡同里。
儿时,我最爱去奶奶家。奶奶家在胡同的拐弯处,记得刚学“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脑海中出现的竟是这里。我最喜欢奶奶做的各种小吃。一次,我央求奶奶做甜甜糯糯的驴打滚。奶奶正准备着食材,忽然发现家里的黄豆不够了。“今儿黄豆不够了,赶明儿再给你做啊。”奶奶的话似一盆凉水浇灭了我的期待。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李大婶来串门了,正生气的我只是扭头不理人。她见我一脸不高兴,便问奶奶缘由。听说是因为没黄豆做不成驴打滚,“嘿!多大点儿事!”说着,李大婶便转身回家去取。我立马喜上眉梢,学着奶奶的腔调说:“劳您驾!”“甭客气。嘿!小丫头这北京话说的真溜。”“哈哈……”笑声在胡同里回荡。有了黄豆,我们立刻忙活开来。“哟,你们忙什么呢?”“百事通”张大爷刚好路过,看到院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二话不说便洗手来帮忙。
奶奶负责制作黄豆粉,用小火慢慢翻炒挑好的黄豆,然后再打磨成粉;李大婶做粉皮儿,她用一个大碗将糯米粉、白砂糖、淀粉、食用油和温水搅拌成细腻的面糊,蒸煮后放凉呈粉皮儿状;张大爷擀豆沙馅,他用保鲜膜夹住豆沙馅,用擀面杖把豆沙馅擀成长方形;我则负责将豆沙和粉皮儿卷起并裹上黄豆粉,捏成一个个驴打滚。大家手下不停地忙活着,嘴上也不停地拉着家常。我最喜欢听张大爷讲老北京故事。他说话的语调特别有趣,忽升忽降,听起来就像在云朵上荡秋千;说的内容更有趣,都是老北京的轶事,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好像他亲身经历过一样。
看着自己刚卷好的驴打滚,我忍不住咬了一口。大家瞅见后齐齐乐了,眼睛都笑弯了。那笑声直爽、率真,就像热情而纯净的阳光。在这欢乐的气氛中,驴打滚的独特味道在我口腔中蔓延开来。这是北京传统小吃的味道,也是胡同里的人情味儿。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才是北京最迷人的地方。
指导教师 王静
冰糖葫芦里的梦
一零一中学初三(3)班 董亦桐
冰糖葫芦没有冰,却总带着冬天的记忆;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独有的,却根根串起四九城独有的韵味。北京的冰糖葫芦,恰似胡同深处传来的童谣,于岁月的幽巷中,声声悠扬,动人心弦。
还记得儿时,每至冬日,什刹海的冰面上便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裹着厚重的羽绒服,像个笨重的熊般在如织的人群里艰难穿行,脸冻得通红,却难掩眼中的渴望。不远处,那插满冰糖葫芦的草把子醒目地立着,似是召唤着过往的行人。山楂在糖衣的包裹下,宛如被施了魔法的红宝石,娇艳欲滴;山药豆的冰糖葫芦则像串串紫宝石,散发着质朴的光泽;还有那橘瓣糖葫芦,恰似一弯弯小月牙,满是清新。小小的我就眼巴巴地那么盯着,仿佛看久了,就能吃上甜滋滋的冰糖葫芦了。
卖糖葫芦的老人,虽已两鬓苍苍,那双粗糙的手却十分灵巧。他熬制的糖稀,色泽金黄透亮,恰似流淌的琥珀。午后什刹海的日光也仿佛是金色的,毫不吝啬地倾泻下来,洒在冰面上,也洒在这一汪甜腻的糖稀里。老人轻轻一蘸,一提,一串冰糖葫芦便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怎么眼睛都看直了!就这么想吃啊!”妈妈笑着把我和妹妹从小冰车上抱下来,摘下沾着雪沫的手套,和爸爸一人牵着一个,朝卖冰糖葫芦的老人走去。妈妈手心传来的温暖,似乎都是香甜的。那咔嚓一声咬下糖衣的脆响,是冬日里最悦耳的声音。山楂的酸与糖衣的甜在口腔中游荡,恰如一场美妙的舞蹈,令我沉醉不知归路。
冰糖葫芦于我,是童年欢乐的密钥。学校门口,与小伙伴们人手一串,笑声洒满一路;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举着糖葫芦观赏表演,那甜美的滋味与热闹的场景,编织成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
岁月悠悠,如今,我望着胡同里手持冰糖葫芦嬉戏的孩童,恍若时光倒流。小小一串冰糖葫芦,守望着我心中那片纯真的净土,简单而执着。
指导教师 张杰
在家做不了的“三不沾”
工大附中垂杨柳校区初一(4)班 程舒滢
还有一个月就放寒假了,上海的亲戚来电话说要来北京串门,顺便在北京“逛吃”,感受一下北方的冬日。亲戚在电话里问我北京有什么特色美食,我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是烤鸭和涮羊肉啊!”爸爸却在旁边插话说:“其实还有一样——‘三不沾’。”
作为一个“老北京”,烤鸭、涮羊肉我是经常吃的,但这个“三不沾”是什么?爸爸看我满脸疑惑的样子笑了,说要带我去吃一次。坐在一家北京风味小馆里,爸爸点了一份“三不沾”。盘子上来时,我不错眼珠地盯着看,禁不住生出几分好奇:盘子里那个圆圆扁扁、黄艳艳的一团还是一片的吃食,就是“三不沾”?我学着爸爸的样子,试着用勺轻轻一挖,就挖下一团。吃到嘴里感觉特别细腻,甜得特别舒服,我突然就想起课文里学过的一个词——“朗润”,那就借这个词改一下,用“甜润”来形容它可太合适了。
一般甜食吃多了容易齁,但“三不沾”不但不齁,还有一股闻着很舒服的清香,我吃了多半盘还想再吃。爸爸说,“三不沾”这么好吃,是因为它是用每天现磨的绿豆粉加上蛋黄炒出来的。因为新磨的绿豆粉有一种芳香物质——香豆素,所以“三不沾”虽是甜食却一点儿也不腻人。
绿豆粉和蛋黄一起炒就能做出“三不沾”?那可太简单了。我兴高采烈地让爸爸给我买绿豆粉和鸡蛋,我要在家自己炒“三不沾”,学会了就给要来北京串门的亲戚做。爸爸听后直乐。他告诉正纳闷儿的我,炒“三不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手不停歇地炒制七分钟,期间还要用炊帚掸扫面团,两只手得左右开弓、一起忙活,就算是厨师,没经过几年特训也是炒不了“三不沾”的。
好吧,看来想让亲戚们也品尝到这道北京特色美食,只好去餐厅了。
别样京味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分校八年级(5)班 刘伊轩
北京,是全国人民的北京。东西南北各个省份的人聚到了北京,也把家乡的美食带到了这里。
妈妈大学期间的两位闺蜜来自内蒙古,一放暑假,热情的内蒙古姑娘们就把妈妈拉到草原住上一阵。她们一起躺在嫩绿的草地上看湛蓝的天,两人不停地往妈妈嘴里塞各种做法的牛羊肉。我看过她们的照片,她们脸上那开心的笑容令我羡慕。大学毕业后,两位闺蜜回到家乡。生了我之后,妈妈虽然跟她们还有联系,但再也没见过面。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们走进了一家内蒙古风味饭店,当手抓肉、羊肉烧卖、咸奶茶、焙子一样样端上来,妈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不停地说:“就是这味道!就是这味道!”热腾腾的羊肉别样鲜嫩,鲜红、嫩绿的调料里仿佛有青草的味道。咸奶茶里面有奶条和炒熟的谷子,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嚼。妈妈屡屡轻拭泪花,我知道,她在这些味道里思念着远方的朋友。
我小时候,爸爸曾在新疆住了好长时间,回京后对新疆美食赞不绝口。幸运的是,就在离我们学校不远的一个大院子里,恰好有一家新疆餐馆。这回轮到爸爸关不上话匣子了,他给我们详细讲解餐厅墙面上花纹的含义、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各种瓜果的味道。打开菜单的瞬间,我们都得了选择困难症——光馕就有十来种。西罕丸子汤、和田烤包子……有的菜爸爸在新疆也没见过,我们恨不得长出七八张嘴、十个肚子!爸爸开心地说:“离你们学校不到一公里,新疆也不远呢!”
学校组织到徽州游学,回来后,我特别想让爸妈也尝尝徽州的味道。有了之前的经验,我精心挑选了一家徽菜馆子,给爸妈安排了一次独特的晚宴。臭鳜鱼、毛豆腐、山笋……全家人一边品尝独特的味道,一边听我讲徽州的笔、墨、纸、砚、茶,听我讲在徽州的所见所闻。
爸爸常说:“胃通心,心连四海。”这些别样“京味”的美食连接着中华大地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让我们的大家庭心更近,路不远。
指导教师 张小磊
小区里的糖火烧
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初一(7)班 侯清芷
小时候,我家小区里有个卖糖火烧的铺子,刚烤出来的糖火烧的香气从街头一直飘到巷尾。香气的背后,是一个麻利、爽朗的女人,她总扎着围裙,梳着齐耳短发,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每当有顾客上门,她都会热情地招呼,声音洪亮而亲切。爸爸经常带我和姐姐去买火烧,一来二去我们便熟络了起来。
一天下午放学,我和姐姐因为没带钥匙,便借女老板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挂断电话后,她笑着对我们说:“你们小姐俩就在我这儿等爸爸回来吧,放你们俩出去我也不放心。来,我教你们做火烧。”她用温暖而粗糙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面团在我们手中转动。自那之后,我和姐姐一有闲暇时光,就喜欢去她那里“帮工”。
糖火烧之所以有香香甜甜的味道,自然是因为芝麻酱与红糖。老板知道我们爱吃,所以每次一看到我们来了,准备馅料时就会多做出一些,单独放在一只碗里。等面发酵完成,女老板把馅料拌进面皮,再卷成长条,切成一个个小剂子。她动作娴熟,一个个面剂子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我和姐姐总是蹲在案子下看着她,嗍着手指回味芝麻酱的甜香。剂子放入烤箱,我和姐姐便寸步不离地守着烤箱。她便笑着把我俩抱到不会被烤箱烫到的安全地方,然后坐下和我们一起等待。我和姐姐总是看看烤箱又回头看看她,不论我何时回头,总能看见她的笑容。
刚烤好的糖火烧表面脆脆的,此时我和姐姐就眨巴着眼睛看着女老板,而她也会非常大方地把烤得最好的几块吹一吹,笑着递给我们:“快吃吧,两个小馋猫。”刚烤好的火烧入口酥酥的,还掉渣。我和姐姐吃完后就站在柜台后帮女老板吆喝:“新出炉的糖火烧……”我想,这糖火烧里也有北京人的性情,那就是用最朴实的外在,包裹着最真挚的情感。
后来,女老板改了行,糖火烧铺子也转让出去了。但那香甜的味道和快乐的时光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
指导教师 孙昊
一“面”情深
大兴五小六(5)班 娄加悦
我从小爱吃炸酱面。我家掌勺的三位大厨,爸爸、爷爷和姥姥,做的炸酱面各有不同,但都超好吃。爸爸的炸酱面面条会煮硬一点,而且煮完的面一定要过清水,为的就是爽口。炎热的夏天,一碗油亮喷香的炸酱面,立刻让人胃口大开,我能狂炫一大碗。爷爷的炸酱面用鸡蛋炸酱,鸡蛋的香和着酱香,越吃越有滋味。姥姥的炸酱面讲究面条一定要自己手擀,不能买现成的拉面、挂面,面皮要擀得薄厚适中,面条得切得细一点,煮出来的面条细软可口,弹性十足。
不过,不管他们怎么做炸酱面,都少不了黄酱和甜面酱。而买酱这个差事,一般就落到我头上啦。我被派去楼下超市买酱前,大人们会反复强调,要买干黄酱和甜面酱,别买错了呀!
酱买回来,还要把干黄酱用温水或者黄酒化开。因为干黄酱很咸,所以要混合少许甜面酱,才能让炸酱滋味更有层次。甜面酱也是北方民间的传统食品,是由面粉发酵而成的,味道甜。炸酱中的甜咸鲜味,混合着肉香、酱香,搭配得刚刚好。爸爸炸酱时会选肥瘦相间的鲜五花肉,肉太肥或太瘦都影响酱的口感。他先把五花肉切小丁,用油炒,煸出肥肉里的油,再放酱,放葱姜蒜蓉末,用小火在热油中熬炸半小时以上,才能做好一碗浓稠油亮的炸酱。
酱炸好了,面也好了。妈妈已经备好了菜码。红色的是心里美萝卜丝,橙色的是胡萝卜丝,绿色的是黄瓜丝,还有豆芽和煮青豆。每样来一点儿,我的大面碗就冒尖了。我咽着口水,随便一拌,香味四溢!炸酱的浓香,黄瓜的清香,青豆的鲜香,都融在我家的一“面”情深里。不说了,我要开吃啦!
近期征稿主题: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长期征稿
投稿须知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以记叙文、散文为主,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文档发来。
来稿请投至xiaomiaozhoukan@163.com,邮件标题格式为“投稿主题+学校”,邮件正文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如有指导教师一并注明。
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小苗》周刊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来稿。
《小苗》编辑组
2024年12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