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芳:《空床日记》折射对老年女性的关怀
英国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第15部长篇小说《空床日记》(The Seven Sisters)在多元疏离的后现代叙事语境下,隐藏着对老年女性力求以独立自由方式安享晚年的关注。对于日益增多的中国老年人而言,如何尽可能独立自主地度过晚年是个重大命题,在我们寻求最优解的过程中,个体、家庭、社区与社会如何各尽其能,值得深思。
在老龄孤独的困境中呐喊
德拉布尔的小说以纪实性著称,她曾被费丽斯·罗斯誉为“当代英国的编年史家”。她的作品就是她自己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是伴随着西方女性解放思潮成长起来的英国当代女性寻求独立的声音和身份认同的缩影。随着所处人生阶段的变化,她的关注对象从初出大学校门的青年女性面临的“嫁一个学者还是当一个学者”的抉择,到婚后为人母的家庭角色与事业之间的两难境地,再到光鲜背后的中年危机,最后到老年女性孤单无助的生存困境。
她敏锐地捕捉到人口老龄化这一当今英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思考了老年女性的身份危机和身份重构。德拉布尔通过一系列后现代创作手法,展现了老年女性寻求独立和追求自由以安度晚年的过程,表达了对老年女性的人文关怀,回应了老龄化语境中老年女性如何走向独立和新生的时代命题。
《空床日记》以老年女士坎迪达·威尔顿离异后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她的意大利文化之行,串起了七位性格迥异、境遇不同的女性人物的故事,作品中因为离异、丧偶或者未婚而独居的老年女性都曾经历孤独的困境。坎迪达以第一人称描述自己在伦敦独居三年后的生活图景,然后剥茧抽丝般地向读者介绍她的求学、结婚、离异、交友等经历。
离异后的坎迪达是孤单而又落寞的。独自来到不够安全、物价高昂、没有朋友的伦敦,深深的孤独如毒蛇般吞噬着她的生活和心灵。在搬到伦敦的第一个晚上,她震惊于自己做出的选择。除了坎迪达,书中还描写了杰罗尔德太太在丧偶后,独居在狭小的、布满灰尘的房舍中,与几只猫为伴,以及作家朱莉娅数次离婚、精神上无所寄托、醉心于各种珠宝等故事。
然而,坎迪达并没有在逆境中沉沦,她试图改变。正如《空床日记》中描述的:“在这里我将对我的肉体和灵魂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这是她离婚后自美丽的萨福克移居到大都市伦敦后暗下的决心。在作品中,“床”成了婚姻的代名词,她拒绝将婚姻当成普罗汝克斯忒斯之床,一到伦敦就购买了一张新单人床。这又何尝不是她的独立宣言呢?
追寻自由以实现自我提升
坎迪达移居伦敦后,朋辈群体的支持使她逐渐走出封闭孤寂的自我,视野不断扩大。她一辈子不曾正式工作过,离婚前她的身份是校长夫人,没有收入,也没有职业尊严和自豪感。在失去校长夫人这个头衔之后,坎迪达反而拥有了寻找自我的诉求和自由。她尝试新的食物,到夜校学习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歌,参加健康俱乐部,与喜欢的人交朋友。某个星期二上午收到的意外来信,让坎迪达得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她父亲生前为她购买的保险使她得到了一大笔分红。这一大笔款项促成了她与朋友们的意大利之旅。通过这一次意大利之行,坎迪达得以走出封闭的自我,寻求自己的声音和社会认可。
书中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七姐妹的意大利之旅,展现了老年女性透过西方文学经典对现实的思考和精神的洗礼。如约翰·汤纳所说:“在英国,旅行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种知识和道德的提升方式。”德拉布尔在《空床日记》中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点,并将其与后现代的叙述时空交错结合在一起。叙述中大量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人物的出现使得现实时空与神话时空交织在一起,现实的挣扎与宿命的归途时而一致,时而相左,引领读者在不同的时空进行选择和判断。这体现了德拉布尔对于老龄化时代老年人该何去何从的现实追问。
道德救赎下的现世重生
七姐妹在意大利之行中相互扶持,相互影响,对于友情、爱情、亲情都有了全新的体认。七姐妹的友情继续延续,社交让她们远离孤独。在旅行途中,坎迪达学会了打桥牌。回来之后,她和杰罗尔德太太以及朋友们打桥牌。此外,她还和朋友们聚会、看电影、计划下一次旅行,充实的社交生活让她自信满满。她再也不是初到伦敦时那个悲苦孤独的弃妇了。
自我的新生让她们重新焕发出女性的成熟魅力,得到异性的欣赏和爱恋。朱莉娅从意大利回来后再度陷入爱河。坎迪达开始约会,她预感她的约会对象会向她求婚。由于处理旅行中的意外事件,坎迪达原本疏离的亲子关系也得以修复。杰罗尔德太太受到坎迪达的触动,决定去伯明翰看望多年来很少来往的女儿。
在创作手法上,作品突出的后现代的碎片化叙事像蒙太奇镜头般将各位老年女性人物不同的境遇、相同的困境生动呈现,看似突兀,实则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虽困犹争,困境中孕育着独立向好的愿景。不确定叙述反复出现,第三章中埃伦的第一人称叙述和第四章中坎迪达的第一人称叙述多处出现矛盾。从表面来看,不确定叙述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深层次里,却是女主人公寻求自我、走向独立的螺旋发展过程。不确定叙述其实是女主人公内心的真实声音与受到现实诸多因素限制而扭曲的声音以及走向新生后独立自我的声音的交织。
德拉布尔对后现代写作手法如碎片化叙事、不确定叙述、叙述人称的频繁转换、叙述时间和空间的纷繁交错等的运用,在《空床日记》中达到一个高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德拉布尔以其强烈的人文关怀、深邃的现实思考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谱写了一曲老年女性独立的时代赞歌。面临身体上美感的衰退、情感上的孤独、经济收入的下滑,老年女性立足自我探寻和尝试自救的必经之路,基于经济独立和朋辈支持,以文学滋养和精神洗礼为动力之源,完成了自我救赎、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这对正快速步入老龄化时代的中国而言,也不无启发。
在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和大家庭生活模式中,提升独立精神是老年女性实现老年身份重构在个人层面的挑战。作品中的老年女性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取向和女性解放思潮影响,独立精神深入骨髓,因而敢于发声和追求自我价值。《空床日记》中深受西方文化深深植根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影响的老年女性追求自立的精神,有助于我们挖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优秀文化传统,为老年女性提供精神指引,鼓励她们丰富生活内容和乐趣、老有所成。在社区层面,西方的社群意识对我们加强老年关怀也具有借鉴意义,老年群体的朋辈支持和抱团取暖对于老年人安享晚年必不可少,这些对于老年人心灵慰藉和相互扶助都意义重大。正是有了朋辈支持,坎迪达和朱莉娅才得以重拾自信。在政府与社会层面,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商业保险,是老年群体经济独立和可以更多旅游、寻求更大自由的必要条件,坎迪达得以去往意大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保险公司的分红。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和民众商业保险意识的普遍提高,相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享有经济独立。人生的最后阶段不应只是衰退与孤寂,而是独立新生之后最美丽的风景。七姐妹的故事犹如流淌于老龄化社会中的一股清流,向我们昭示着独立、尊严、向好和新生。安享晚年,亦可以成就更好的自我。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