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指南,请查收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

抖音短视频破解版成版_成抖音短视频app破解版_抖音短视频app破解版下

成抖音短视频app破解版_抖音短视频破解版成版_抖音短视频app破解版下

近年来,互联网全线渗透到了未成年群体的生活之中,已然成为当下未成年人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多数未成年人在学龄前便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与数字化设备相伴成长。低龄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对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6月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正式施行,其中就明确表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提供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观察发现,《修订案》中提到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线上消费等方面的舆情层出不穷,已成为家长与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01

未成年人群体网络使用习惯概述

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段:集中在周末及节假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中显示,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网络使用频率和网络使用时长均明显增加,网络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的比例较工作日上升,有13.5%的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的上网时间达到了三小时以上。由此可见,日常学业的繁重程度是制约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时长的重要因素。而由于工作日期间未成年人很难拥有足够的娱乐时间,他们会在假期时尽情享受“上网自由”。以腾讯旗下的游戏为例,日均触发时长限制(超过1.5小时)的未成年人有1049万。未成年人很难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时长,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之中。

未成年人上网设备:手机与智能设备成主流。目前来看,手机仍是未成年人上网时所使用的主要电子设备,但相较于成年人而言,青少年上网使用的设备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征。据艾瑞咨询统计,2020年智能音箱市场持续增长,三成以上的消费者表示购买智能音箱是为了利用人工智能帮忙教育孩子。此外,不少家长为了方便与孩子即时联系,给孩子配备了儿童智能手表。除手机、电脑、平板电脑外,智能影响和智能手表等新型接入设备的出现为未成年人上网提供了更多便利。

未成年人上网目的:娱乐、社交、学习。对于大多数未成年人而言,其在使用网络时首要目的是进行娱乐和消遣。共青团中央维护未成年人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手机游戏在未成年群体中受众较多,各学历段未成年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均在五成以上,其中小学生网民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到51.1%,初中和高中生网民分别为61.2%和59.2%。同时,满足社交需求也是未成年人上网的目的之一。QQ、微信等即时通信应用是未成年人社交的首选聚集地。随着陌生人社交的兴起,诸如“扩列”等陌生人社交方式也在吸引着未成年人群体。此外,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网课市场白皮书暨2021年前瞻报告》中表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占网民整体的46.8%。随着互联网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未成年人通过网课进行知识学习已成为新的主流。

02

未成年人线上消费有哪些类型?

五类风险点需注意

未成年人用户线上消费的主要类型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传统网络文娱产业,同时各类新兴亚文化圈层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新宠,大量尚未拥有经济能力、形成消费观念的低龄群体涌入增加了发生纠纷的风险。

直播打赏:平台青少年保护措施普遍不足。随着短视频、网络直播成为青少年网络文化消费,未成年人通过父母的移动支付账户频繁、大额直播打赏的舆情事件屡见不鲜,网络直播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能力还有提升空间。2021年4月13日,抖音举办的青少年保护开放日上公布,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抖音直播共为3.6万个用户办理了未成年人打赏退款。而根据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心发布的《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中指出,20款受测App中,绝大部分App的未成年人保护程度处于中等和较低水平。此外,尽管有17款App设有的青少年保护模式能关闭直播打赏功能,但其中时间锁等功能很容易被绕过,未成年人选择正常模式观看时仍有半数App存在鼓励、引诱用户打赏的情况。

游戏充值:政策约束难解巨额充值顽疾。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游戏的问题更是由来已久。2019年11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就已对各年龄段的未成年用户游戏付费服务都作出了详细规定。然而,2021年1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未成年人网游充值、打赏退款难”排名仍位列第七。中消协指出,在众多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的案例中,流程繁琐、举证困难等问题是家长在退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未成年人也能依靠种种第三方手段绕过防沉迷监管系统。4月20日,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对一款热门手游进行了调查,有记者发现,不仅有卖家可以通过修改数据、更改人脸认证等方式解除数据防沉迷系统,更可以找商家“代充”,利用游戏中的“赠予”功能绕过游戏充值限制规定。

网络潮玩:产品溢价与炒作引发舆论担忧。以盲盒、卡牌、手办等产品为代表的网络潮玩在未成年群体中的兴起也值得引起关注。据每日经济新闻2020年8月6日报道称,全球潮流玩具的零售市场规模2019年为198亿美元,预计2024年会进一步增长至448亿美元。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也显示潮玩手办类的烧钱指数位列第一,同比2019年上升189.7%。《新华每日电讯》在4月9日刊载了题为《防“潮玩”被“炒完”》的评论文章。文中指出,“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使得潮玩出现溢价升值。然而在网络二手交易平台上,一方面有“黄牛”故意炒作所谓的爆款产品,使得正常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报道中提到某交易平台上一块发售价仅3000元的联名款“积木熊”价格翻了一倍,有的联名款标价甚至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另一方面,一些未成年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高点买入、低价割肉”也引发了网民对未成年人过度消费的担忧。

应援打榜:不当规则诱导非理性消费。2020年7月13日,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的通知,其中就已指出要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2021年5月,一段粉丝为某综艺节目明星“打榜”后,将购买的27万余瓶联名饮料倒入沟渠的视频引发舆论争议。@央视新闻指出,对误导青少年三观的商家和平台,必须加强监管,不能放任其只顾产品销量、节目流量,罔顾法律和自身社会责任。针对这一事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表示,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针对当前网站平台上存在的“饭圈”谩骂互撕、挑动对立、刷量控评,包括教唆过度消费甚至大额消费等不良行为和现象进行整治。

亚文化圈层:小众爱好成隐秘消费新渠道。2021年4月7日,#13岁女孩花70万约稿#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据报道,有网民爆料称一名13岁女孩瞒着家人,花70万找多名“设圈”画手约画稿。此事反映出相比游戏充值、网络潮玩等“明码标价”的大众圈层,小众圈子可能是未成年人全新的、更加隐秘的消费渠道。根据某“设圈”QQ群主为“深燃”微信公众号提供的群内成员画像,其中00后的占比高达64%。此外“深燃”微信公众号表示,除了汉服圈、JK制服圈、Lolita圈、鞋圈等较为大众的圈子之外,现在还出现了转笔圈、谷圈(动漫周边圈)、兽圈、娃圈等更加细分、更加专业的网络圈层,随之而来的各种“玩法”也让其烧钱程度大幅增加。而对于一部分价值观尚未形成且没有经济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贸然“入坑”的结果很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巨额消费。

03

“青少年模式”怎样落到实处?

内容优化是关键

近年来,未成年网民规模快速扩大,网游、社交、视频各类APP不断占据青少年网民的时间,而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突出运用的算法推荐机制,更导致广泛的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为此,国家网信办于2019年3月牵头,在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进行规范。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专辟“网络保护”一章,规定相关APP加强“青少年模式”的建设,助推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

然而,各平台现有的“青少年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未能达到良好的防沉迷效果。据新华社客户端的问卷调查结果,超七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没有多大用处”。

首先,技术漏洞与其催生的黑色产业使“青少年模式”的落地效果受限。主流短视频平台均已上线青少年模式,但由于模式开关自愿选择、破解方式众多、实名注册与身份验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防沉迷措施并未落到实处。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仅有18.4%的未成年人在使用智能设备时会选择总是打开青少年模式,有25.6%的未成年人表示几乎不会打开青少年模式。尽管平台关闭“青少年模式”时需要密码,不少应用却在卸载重装后作为“游客”自由使用;而实名注册环节更是存在可以使用伪造身份信息的漏洞。此类技术漏洞催生了相关黑色产业,未成年人可轻松购买成年人身份账号并获得“免费帮忙刷脸”的服务,骗过身份验核系统;若已注册未成年人账号,则有多种破解教程可供购买。此类黑产不仅阻碍防沉迷系统有效实施,更成为针对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的新手段,不少在网上贩卖的“有偿破解教程”实为骗局,需得到更严厉的监管和惩处。

其次,防沉迷工作的分散性、非强制性使“青少年模式”的管理标准不一。尽管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规范力度并未严格统一,制度具体设计和管理由各平台自行掌握,管理的分散性使“防沉迷”的目的难以落实。比如各平台的使用时长限制不一,这种“各自为政”的现状还可能使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长的目的落空,只要将多款应用叠加使用,就可抵消使用时限效果。其次,不少平台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故意为用户“留后门”,对“青少年模式”仅作应付式管理,放任机制漏洞与擦边球内容存在。针对未成年人非理性打赏情况,许多平台并未明确提出退款规则,提示作用仍需加强。

另外,缺乏规划和分层的内容过滤策略导致“青少年模式”的服务质量不高。一些短视频平台的防沉迷工作呈现出“一刀切”的禁用原则,使“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容量小、优质内容难触达。并且,一些平台未采用分层推荐,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用户接收的内容是相同的,使“青少年模式”的内容多样化不足、吸引力不强。此外,为防止未成年用户非理性充值、沉迷网络社交等行为,许多短视频APP都在“青少年模式”中禁用了大部分互动功能,使得短视频平台的社交特性几乎完全丧失,无法满足未成年用户的使用需求。

综上而言,当前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虽有发展,但质量仍待提高,从实效上而非形式上“防沉迷”。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个方向着力。

其一,将技术升级与统一管理相结合,通过立法规定“青少年模式”详细要求、建立国家层面身份验证系统、严厉打击相关黑产等方式,形成强制性的合力。此前,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短视频产品“青少年模式”的统一标准,还有专家建议对青少年模式推行不力的企业及时曝光和处罚,希望能真正落实未成年人防沉迷。

其二,将防沉迷工作前置,如在终端设备内置防沉迷系统,实现使用全程的保护监督。这一举措能够避免内容平台负担过重压力,只有在终端提供商、内容服务商、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为青少年提供清朗的网络环境。

其三,最重要的是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加快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有专家指出,合适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只有建立在未成年人喜欢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短视频平台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是其中丰富精彩的内容。屏蔽劣质内容的最好方法,是向青少年群体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抢夺注意力、培育正能量。

目前,已有平台做出了一些内容优化方面的努力,但在“青少年模式”内容的分层化、精细化运营上,各大短视频平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青少年模式”的建立发展中,技术与内容不可偏废。若要使“青少年模式”可持续发展,还需在技术的保驾护航下,用内容优化撬动短视频“青少年模式”质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