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皖”美创新不简单——来自江淮大地的创新故事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皖”美创新不简单——来自江淮大地的创新故事
新华社合肥8月31日电 题:“皖”美创新不简单——来自江淮大地的创新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菁、杨玉华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内首款自主制造的先进制程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投产、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下线、陶铝新材料应用助推工业升级、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问世……记者在安徽调查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正在形成极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大潮,一批重大科技突破增强了国内科技自立的底气,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贡献科技和产业创新力量。
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安徽创新馆(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新供给:从“粮袋子”到“创新源”
连续近30年向省外调出粮食,今年夏粮总产再居全国第三,数据透露安徽农业供给大省的地位。不仅保障国人碗中粮,作为新兴创新省份,安徽近年来还以一项项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和尖端产业创新成果,致力成为国家创新版图上的高水平科技供给者。
发动机活塞被称为汽车心脏中的心脏,但受限于材料及制作工艺,过去国内使用的发动机高端活塞主要依赖进口。如今,由国内自主研发的陶铝新材料制造的活塞已累计供货10万只,性能优且能耗低。
陶铝新材料产业是安徽淮北市近年来大力推动的新兴产业,通过引入上海交通大学王浩伟教授团队,将这项让纳米级陶瓷从铝里“长”出来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如今,从国产大飞机、运载火箭到卫星的关键部位都有陶铝新材料的身影,替代了对进口材料的依赖。
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凸显加快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及高水平科技供给的紧迫性。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升级方向,安徽在破解国家重大产业技术需求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这是在安徽创新馆1号馆展示的110英寸8K高清智能显示器(摄于8月19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安徽创新馆的展厅内,110英寸的8K高清智能显示器观看视角开阔,画面纤毫毕现,代表了“大而美”的屏显新高度。
“缺芯少屏”是国内集成电路和高端显示行业之痛。2009年,安徽前瞻布局,引入京东方,上马国内首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十年磨一剑,如今安徽已形成以显示面板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不仅面板产线发展到10.5代,而且诞生了世界最薄的0.12毫米超薄触控电子玻璃、360度全屏幕手机的柔性屏和新颖的空气成像“无接触”显示屏等多种显示品类,为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供给。
“20年前中国还不具备液晶面板的生产能力,如今已经在液晶、柔性、有机发光显示等领域与国外并跑甚至领跑。”安徽创新馆馆长陈林说。
从粮食到高水平科技,新供给既是安徽一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效反映,又从供给端折射出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这是在安徽创新馆拍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模型(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新攻坚:努力甩掉“卡脖子”的手
内存芯片是电子产品不可替代的关键战略性元器件,也是我国芯片产业链上的“断点”。2019年,投资过千亿元的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顺利投产。我国打破国际垄断,拥有了动态随机存储芯片的先进自主产能。
安徽省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卡脖子”问题列入科技重大专项,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集聚专项资源谋求关键突破。仅长鑫存储项目,合肥市就通过人才奖励、创新激励、知识产权服务等举措,集聚资源全力支持。
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说,从大手笔支持京东方,到决心打造“IC之都”,合肥以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为牵引,发展民族科技自立产业的声名远扬。
创新有了主动权,发展才有主动权。大科学装置被称为未来科技竞争中不受制于人的“重器”,国家在安徽批准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多次突破世界纪录,助力我国在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的七方中,成为科研跑得最快、任务完成最好的一方;
被称为“前沿科研眼睛”的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为全国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提供实验条件,助力我国首次完成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正机的实验标定和测试;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成3台场强创世界纪录的水冷磁体,对催生科技新发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徽还在积极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规划“先进光源”“强光磁”等装置,为实现前沿科技攻关提供支撑平台。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出的首款车型SOL(思皓)E20X亮相(2018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新动能: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企业创新活跃度为49.5%,居全国第四位。创新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在联想合肥产业基地——联宝科技的工厂,从物料进场、贴片焊接到包装运输均实现“云看管”。通过产线智能化转型,工厂订单的交付达成率比行业水平高15%。今年前7个月,联宝科技出货量1648万台套,同比增长25%,实现逆势上扬。
传统产业迈向高端,新兴产业加速发力。
近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获得合肥市政府颁发的首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这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布局未来产业……今年以来,安徽抢抓新基建机遇,充分发挥新基建一头连着技术、一头连着产业的“一业带百业”作用,在全省建成5G基站1.3万个、5G应用场景42个,加快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新业态发展。
如今,安徽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录。其中,位于合肥的“中国声谷”,作为我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自2013年成立以来,瞄准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紧抓产业发展爆发期,以“大创客”带动“小创客”的平台发展模式布局产业链,已经聚集有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900余家企业,年产值超800亿元。
新动能助推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10.5%,拉动全省生产总值由一季度下降6.5%转为上半年增长0.7%。其中,电子信息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实现增长16.6%,增速快于全省工业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潮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未来的江淮大地,将更加“皖”美。(参与记者:徐海涛、董雪、陈诺)
这是8月19日拍摄的安徽创新馆外景。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8月19日拍摄的安徽创新馆内景。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这是在安徽创新馆内展示的中国首片自主研发溢流法G8.5+基板玻璃(摄于8月19日)。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观众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观看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展出的柔性触控玻璃(2018年5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这是在安徽创新馆内展示的使用柔性屏的360度全屏幕手机(摄于8月19日)。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工作人员在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3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在位于合肥市的江淮汽车乘用车总装厂,工人对组装好的汽车进行检验(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观众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体验无人驾驶汽车(2019年9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位于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者使用“无接触自助机”。该设备由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利用“可交互全息空气成像”技术,在空气中就能完成操作(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