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01从实操落地来看,该意见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方面: 1.技术发展与科研创新 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同时,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 2.产业应用与模式创新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推动各行业形成更多可复用的专家知识。此外,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新模式、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也均有详细部署。 3.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 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布局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旨在沉淀共性能力,降低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发展。同时,加强模型能力、数据供给、算力支撑等基础措施,并创新提出智能原生经济、应用试错机制和全球合作定位。 02作为制造业,该意见带来了哪些新机遇: 总而言之,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立足实际应用,构建了系统性强、可操作的政策体系。尤其在制造业领域,突出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深化农业数智化转型,并强化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协同,全面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明确方向。 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推动各行业形成更多可复用的专家知识,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全环节的落地应用,正为行业开辟多维度发展机遇。从生产端来看,其能优化全流程运转逻辑,减少冗余环节与资源损耗,提升生产连续性与整体效率,同时推动工艺持续迭代升级;在供应链领域,可促进各环节智能协同,强化供需动态匹配能力,让供应链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适配,增强整体灵活性与抗风险水平。 创新层面,人工智能为工业软件突破与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速产品研发与迭代进程,还能助力绿色制造,通过精准调控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此外,全员 AI 素养提升与可复用专家知识体系的形成,将推动人机协同新型生产模式构建,打破传统发展瓶颈,为制造业各主体搭建起转型升级的通用路径,促进整个产业生态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 农业领域智能化升级为装备制造和工程机械企业开辟新赛道。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智能农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企业可将工程机械领域的智能控制、传感器集成等技术跨界迁移,研发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等装备,实现从传统农机向高端智能装备的升级。同时,可拓展 “硬件 + 服务” 模式,开发农机平台化管理系统,提供远程监控、智能调度等增值服务。此外,借助技术积累布局 “一带一路” 沿线市场,满足中小型智能农机需求,还能参与育种智能化、农业风险防范等场景的装备研发,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新竞争优势。 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 国资央企将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产投结合,以投促产,并优化人才引育,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宽容自由的发展环境,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场景,着力攻关大模型,积极参与开放生态建设,夯实算力基础,为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国资央企的系统性布局为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资金投入与产投结合模式,将缓解制造业在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压力,通过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成果向生产线转化。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与宽容发展环境,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投身制造业,破解智能化转型的人才瓶颈。大模型攻关与算力基础夯实,为制造业提供工艺优化、预测性维护等技术底座,而开放生态建设让企业可共享技术资源与场景数据。这既助力突破 “卡脖子” 技术,又通过产业链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大中小企业创造从设备升级到模式创新的全维度升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