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从小开始洗脑
文/小米桶
图文:审稿-蟹黄捞饭、制作-七
正文照片(图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2021年的圣诞节,让寒冷的冬季也绽放出美丽的色彩。
今年的圣诞节,关键字必需是“疯狂”二字。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民众都尽可能将过节的仪式降到最低,避免群聚导致疫情扩散。到了今年,大部分人已有疫苗护身,也有很多人相信新冠病毒已降低威力。于是,一波“爆冲式消费”已经展开。
两个月前就已经传出,圣诞礼物前线告急。接着,圣诞树也供不应求。现在,连圣诞老公公本人也不够了。
这下事情大条了,要知道,一切的彩灯、音乐、装饰、都是烘托气氛用的。在这个节日,这位一身红衣、须发皆白的可爱老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少了他,圣诞节就没有了灵魂。
职业圣诞老人是个不错的季节性工作
图:Vancouver Santa Claus Parade 2021
▾
随便找个发福的老人,穿上红衣,戴上假发胡子,背上大口袋,出场就“厚厚厚”的笑几声,有那么难吗?答案真的是“这样不行”!因为圣诞老公公的存在,在欧美孩童的心中是绝对的真实,稍有不慎,演穿帮了,毁了孩童们心中关于圣诞节的美丽梦幻,实在是成年人罪大恶极。
因此,为了长久维护这个美丽梦境,全欧美的成人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穿个红衣服就来扮演圣诞老人,也是要看条件的
图:电脑王阿达
▾
随便装扮一下就来充当圣诞老人是头号大忌。
在欧美,每逢11月左右,就有一些专门培训圣诞老人的学校开始招生。
学生们主要以符合基本形象的男士为主,不过基于圣诞老人是有配偶的,所以符合条件的女性也可以参加。毕业后组成“圣诞老夫老妻”同时出场,也是相当不错的部署。
老夫老妻了
图:Metairie Bank
▾
要成为圣诞老人,化妆术必须要熟练。除了合身的服装、妥帖的假发和牢固的长胡子,就连小细节都不能马虎。特别是今年应对新冠疫情,还增加了口罩或面罩装备,也要先设计好。不然,一不小心露出马脚,让孩子们发现圣诞老公公用着和自己爸爸一样的手表,或者戴着飙风族的戒指等等,那就糗大了。
有烟瘾也要忍住了
图:电影 Bad Santa
▾
乐于奉献,是成为圣诞老人的必备美德。虽然有很多商场、派对、游行花车,是有付薪水雇请圣诞老人来顾场子。但是很多慈善机构,也会请求志愿服务。无论有钱没钱拿,服务品质不能打折,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唱歌跳舞,放声大笑,还要应对孩童们的各种刁钻难缠的提问。
很多慈善机构也会请圣诞老人去医院等地慰问
图:BJC HealthCare
▾
强大的社交能力绝对也是必要的。我们常有看到圣诞老人和哭闹孩童的合影,也就知道吵闹小孩出现机率是有多高。作为儿童保护神的圣诞老人,怎么能在这种场合下失态?无论怀里的那位小童以何种挣扎姿势来拼命,都要保持微笑继续端庄下去。而且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家庭还要求自己的宠物也要和圣诞老人合照,一视同仁地合作,才是唯一的选择。
和圣诞老人合照,是欧美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来源
图:ABC13/Omaha World
▾
要熟知节日的历史文化,全球地理知识也不能少。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必需演员与角色的合二为一,临场应变才能自如。
要脱口而出自家在北极的门牌号码,手下有多少妖精跟班也要烂熟于心,最喜欢的食物是曲奇饼干,配上超大杯的蛋酒。后院住的九只麋鹿,几公几母,各个都叫什么名字,如何驾驶它们。还有领队麋鹿Rudolph标志性的红鼻子,和背后催娃泪下的励志故事。
曲奇饼干和蛋酒是圣诞老人的最爱
图:Rimma Bondarenko /Shutterstock
▾
麋鹿小抄全是重点,背下来
图:Carrie Paris
▾
驾照是必要道具,小孩子都会要求圣诞老人出示身份证,这十美金不能省
图:eBay
▾
说到这里,各位应该觉悟扮演圣诞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我们的俗话“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有志扮演神明本人,是值得花几百美金,找一个补习班好好充电一下的。
圣诞老人的地址,在加拿大、美国、芬兰等地,
是不一样的,不能搞错了
图:Canada Post
▾
这大概是世界上,少数合法教授骗人招数的学校了吧。很多圣诞老人培训学校历史颇为悠久,例如密歇根州的CWH Santa Claus School,建于1937年,业界资深堪称“圣诞老人哈佛大学”。
还有Noerr Programs Santa University(位于科罗拉多州),表演逼真考究,服装细节完美演绎,甚至会教授学生饮用辣椒水,以完美求得圣诞老人那沙哑的嗓音,成为近年来北美大型商业表演的宠儿。
历史悠久的圣诞老人培训机构
图:CWH Santa Claus School 官网
▾
一群准老公公在好好学习,如何欺骗孩子
图:Noerr Santa University
▾
圣诞老人何德何能,竟然在耶稣生日这天抢尽主角风头。他的真实身份,是在罗马时代救济穷人、保护孩童的大善心人士-尼古拉,也拥有12月6号-圣尼古拉节这个专属的节日。
更衍生出很多黑暗分身,在德国奥地利会变成专吃小孩的坎卜斯(Krampus);在法国和荷兰有大坏蛋黑彼得做帮手(Zwarte Piet)。暗黑圣诞老人是专门惩罚坏小孩的,也非常符合过去的童话故事中,喜欢用超自然的力量恐吓坏小孩的一面。
黑彼得也是很有特色的圣诞跟班
图:SeeWide
▾
这些住在欧洲的暗黑圣诞怪兽,让不少当地小朋友内心深处还充满阴影。米桶有一位巴伐利亚出身的学长,圣诞节等来的就是家人所扮演的坎卜斯,让他饱受惊吓,直到许多年后依然无法摆脱恐惧。
圣诞老人原本是有黑暗分身的
图:mydrop
▾
直到19世纪初,消费文化在北美兴起。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宣传旗下饮品,按照可乐罐的招牌颜色-红色,创造出一个身穿红衣,身材微胖的老人,出没于圣诞夜,专门给小孩子送礼物。
圣尼古拉原本也不是穿红衣的
图:St. Nicholas European Christmas Market
▾
并且去芜存青,抹掉了令人害怕的黑暗一面。又将圣经故事中为耶稣宝宝献上礼物的东方三贤者,和爱分享糖果和硬币给孩童的圣尼古拉,这些形象融合发展,才有了我们今天流行文化中设定的这位圣诞老公公。
为Baby耶稣送上礼物的东方三贤者,
也是送礼文化的推波助澜
▾
现代意义的圣诞老人形象,原本是1930年左右,
可口可乐公司创造的广告形象
图:Campaign
▾
原来,这一切都是快乐肥宅水的阴谋。由于这和蔼可亲的形象太具吸引力,一举成为整个圣诞节日不可缺的促销代言人。
为了维护“圣诞老公公真实存在”感,欧美爸妈可是操碎了心。不,何止是爸妈族,整个社会都武装到了牙齿。
相当多数的欧美爸妈,鼓励孩子相信圣诞老公公的存在,希望籍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分享节日喜悦和祝福的心态。小孩子们也把这位老人当作是自己可亲手触及的守护神,写信给他,倾诉心事、向他许愿、每年都要求抱抱合照。
一个十岁的孩子写信给圣诞老人借钱,
帮父母度过难关
图:USA Today
▾
社会生活中宣扬圣诞老人,也是看中了他老人家“不分贵贱、温柔守护、乐于奉献、传播希望”的精神。简单而言,这就是西洋社会的“正能量大使”。
在家里,父母不遗余力地推动孩子崇拜圣诞老人。在学校,老师也全力配合演出,想方设法引经据典来佐证。在社会,邮局每年都会开设圣诞老人专线,帮孩子们传递写给圣诞老人的信,还会有志愿者负责写回信。近年来还开设了专线电话和视讯平台,让小朋友直接和偶像面对面交流。就连军方都总动员,每年都宣称派出战斗机在空中为圣诞老人护航,还设计出一款“圣诞老人追踪器”在线上直播他老人家的行踪。
美军派出战斗机为圣诞老人伴飞
图:AVGEEKERY
▾
当然会经过北京
图:ispotsanta.com
▾
全民集体撒谎,为的都是“守护孩童天真烂漫的梦想”,导致欧美别说几岁小朋友,很多是十多岁的少年,都对圣诞老人的存在坚信不疑。
相信圣诞老人真实存在的平均年龄,大约是8岁
图:Yougov America
▾
因此,“圣诞老公公是假的,礼物其实是爸妈送的”,这件事完全是禁语,谁敢说破事实,就会有一票家长和老师,甚至是社会人士都来齐齐批判,严厉谴责这种“自私的成人破坏孩子梦想”的残酷行为,摧毁孩童无邪的信仰。
受够了熊孩子?今年圣诞就穿这件吧
图:Amazon
▾
假如父母发现孩子已经怀疑“圣诞老人是假的”,这冲击力不亚于一场尴尬的家庭危机。这时候,爸妈常常选择继续洗脑下去就对了,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孩童的梦想一旦幻灭,会导致幼小心灵遇到前所未有的心灵创伤。甚至有些还会付费请“职业圣诞老人装扮者”来套招,拖延自家孩子发觉真相的时间。
专属定制圣诞老人Zoom Call,
十分钟付费75美金,孩子的钱真好赚
图:Santa Visits
▾
越晚越好,等到孩童们认知“礼物其实来自父母”,希望那时候他们长大了,是靠自己的能力发掘出真相,也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能承受得起真相的冲击。而且,就算是真的一辈子相信下去了,成为一个有童心的大人也蛮好的吧。
欧美父母在维护圣诞老人神性这一点上,宁可选择集体无明化,对子女过度保护,近乎有些失去理性。这让我们亚洲人看起来感觉难以理解,只能抱以“子非鱼,安知鱼乐”的心态,免得挑起争端。
▾
用圣诞老人来集体欺骗孩童,在欧美已持续了百年之久,也是全社会热烈探讨的话题。
同意派当然是宣扬“正能量”对孩童心灵成长有加分效应。特别是从此开始的新冠疫情,和经济不景气的大时代,孩童需要更多精神支持。
反科学的思潮是美国新冠肺炎失控的原因之一
图:腾讯
▾
反对派则聚焦于,长期沉浸于童话故事,会让孩童变得盲目无知。而且孩子一旦发现圣诞老人是假的之后,会对父母谎言产生不信任感,降低对父母的尊重,得不偿失。
“我要告诉孩子圣诞老人是假的”,嗯,
这份勇气送你上头条
▾
曾经有一篇知名的社论,把圣诞老公公的存在比喻成一面鼓,如果我们一定要戳破鼓面探究发音的来源,那么一切美好、浪漫、诗意、爱、幻想的声音……都随着鼓面被破坏而消失了。倒不如止步于鼓前,仅用心去感受声响带来的美好,反而能获得长久的快乐。
难怪欧美有很多缺少科学世界观的人,他们不求甚解的习惯,是不是从圣诞节就开始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