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 生产队时期的麦收画面,至今仍让我回味

频道:游戏动态 日期: 浏览:

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_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_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

气温一天天升高,天,一天比一天热。前两天朋友圈发吃燎麦视频,能吃燎麦了证明已接近麦熟了。昨天一打听说熟的早的麦“这两天”就可以割了,一眨眼,一年一度的麦收即将开始了。说起麦收,现在可没法和过去比,说起来就两个字“没劲”。现在农业高度机械化,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进地“突”突”几趟没了,收获的麦粒往车上一装就完事了。地块少的家一响就“麦罢了”,地多的也就一天、两天麦就收完了。

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时期麦收那才叫做真正的“麦收”,那“场面““那气势“是现在无法比拟的。那时的“麦收”叫“三夏”,麦收前省、市、县各级领导机关都要召开“三夏工作会议”落实各级的三夏工作任务。各机关、团体、学校学生放假支援农村的三夏生产活动。号召全体干群全力以赴、全民参与,坚决打好“三夏生产”这一仗。一、割麦那时收麦时叫“麦天”,过“麦天”可是场持久战,少者七至八天、多者十几廿天才能把麦割完。那时的土地还未平整,土地都还是原生态的地貌。苗店属岗坡地沟壑纵横,除了离河近的两、三深河坡地外,都是东高西低的岗坡地。有的地叫“耷拉头”、“布衫衿”、叫黄背草坟园、叫“南天边“、叫“刮金扳”。这种地都是西头麦长的好、东头稀的像茅芽。除此之外大多地块都以“这家坟”、“那家坟“命名。麦的品种也很少,麦杆深的叫“奥麦”,这种麦因为长的深易倒伏,但是织稿xian的好原料种植较少。麦杆较短的有“和尚头”“白玉皮”等。产量都比较低好的亩产一百多斤,差的亩产只有几十斤。河坡地产量高,岗坡地产量低,有的地上粪少基本上“种一葫芦打两瓢“。“麦季”一般上地比较早,天还蒙蒙亮就起床,夜空中“三星未落”,手拿头天晚上磨好镰刀,迎着清晨微微的凉风,“黄黄绿”的“喳沟里“和“布谷鸟“的“布谷”“布谷”的鸣叫声向麦地进发。

麦地头,队长、会计、记工员已经早早来到麦地头。这种时候干农活是“抓浪子分“的好时机,不同以往现在是各显身手,谁麦割的多谁就挣工分多。充分体现了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割麦是需要技巧的,有技巧的青壮年男子和一些中年妇女一天能挣平时两天的工分。有的年轻姑娘们也行。割麦的技巧主要体现在拿麦的手法上,例如队里叫王老四的人,个子不高手也不大,可他割麦能七、八步才放一铺麦。割下的麦在他手里是呈“燕别式“交叉叠在一起的,所以他能手拿一大把很远才放一铺。加上步伐灵巧、腰功好不到地头不直腰。队里一位叫“朱大黑”的中年老农(我称呼其朱大舅爷),大高个膀大腰圆,旧社会时是长工们的领工样样农话是里手。有一年割麦喷出“大话”:“割麦谁能赶上我,我喊他三声干大“,也真是无人敢应战。这时王老四笑咪咪地说:“朱大哥,不呢我试试,你可得让着我点”!朱大舅爷说:“行!我让你先割两把我再开始割”。老四刹了刹腰,心想遇到高手了不能再用燕别式了,我得用更快的Sa麦手法(手、镰一起上)。提住劲一路领先犹如一台开足马力的小收割机,朱老大如老将黄忠宝刀不老紧跟于后一步不离。王老四割到地头腰不直扭头往回割,就这样两人不直腰杀了两来回,朱老大愣是没有超过王老四。到了第二个来回割到地头,朱老大把镰一丢一声“我的妈呀”仰二八腿躺倒在麦铺上。王老四回头喊到“朱大哥,起来还割呀”!朱大舅咧着嘴说:“腰都快断了,人老了不行了“。老四笑着说:“你要不是年纪大,我也确实比不过的。不过刚才你说的话不算数不“?朱大舅红着脸不好意思的迈过了脸,众人善意的哄堂大笑。

二、装麦车从小我没干过农活,没割几把麦就腰酸背痛。幸亏表叔是队长,拉麦的牛车一来就派我踩车去了。拉麦车除了两个装车的,车上还必须有个踩车的。踩车的把装上车的麦杆踩实,直至装到平车胡以,装车的用桑扠把麦穗朝里麦杆朝向外挑装上车,并逐层向外扩展。踩车的对应牛车行条的中心线来回踩踏,每装两层中间再用乱麦填心使周围麦杆咬茬。就这样一层层把麦车装成下小上大如麦秸垛样的麦车就装好了,用刹绳把麦车一刹赶着黄牛一摇一晃的拉到了麦场上。

三、薅麦接近麦天,家家户户的柴禾所剩无几了。俗话说每天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柴为首,柴在生活中和粮食一样同等重要。这时队里都会为解决群众烧柴问题,把河坡地留给群众薅麦。河坡地的麦稠、杆粗出柴禾。按人头、工分两结合分给每家每户。分给每户的麦利用晚上时间,天明以后必须薅完。有的人家喝了汤留下幼儿和老人,全家大小背着稿剪、被子、提着水、拿着馍齐奔麦地。这时只听见噗噗(薅麦声)、刷刷声(麦根摔在鞋底上土粒撞击棵声),就是不闻人声。喝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馍,困了在稿剪被子上瞄一会儿。有的小孩没人带就把孩子带到地里睡在稿剪的被子里。一夜的麈战,麦薅完后再一梱捆打好梱,背出地头垛好垛。等着队里派人用铡铡去麦头拉到麦场,剩下的麦杆就可以拉回家当柴禾了。薅过麦的地没有了麦茬土地松散,地也好耩,庄稼苗出来后地好锄,也不用锛麦茬了一工两得。四、放麦假

过去农村学校每年都有两个农忙假期,麦假和秋假。麦假是一星期七天,教师和学生都回本生产队帮助麦收和秋收。高中和初中学生帮助生产队割麦子,小学高年的学生收拉着扒子搞复收。低年级小学生提着篮子拾麦穗,那时有首儿歌“我是公社小社员“。歌词是我是公社小社员来,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来,放学以后去劳动。割草积肥拾麦穗,越干越喜欢。...........充分表现了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当年学校放麦假还给学生布置有勤工俭学任务,根据年级的高低、年令的大小,开学后每个学生向所在班级交一定数量的小麦,作为班级的勤工俭学收入。

麦收是一场抢收抢种的“双抢战役,其激烈程度能与一场战争相媲美。队长如战场指挥的司令员,每日里调兵遣将收麦、拉麦、耩地、垛麦打场活路安排得井井有秩。队干部、小组长象领兵打仗的临阵冲指挥员。社员个个如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英雄战士。这真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苦干战三夏。麦收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即要抓紧时间把成熟的麦子收回家,又要赶紧把秋庄稼种播下地。秋庄稼是热苗子庄稼,早种两天与晚种两天出来的庄稼苗就不一样。所以说,麦收的前期重在一个“收”字(收麦),后期“种“(种秋)、“打“(打麦)并重。前期以地里收回的麦并不着急打,打一场麦后(主要用打麦扬出的麦糠盖垛),拉回的麦全部上垛。等到麦收接近尾声才开始打麦。

五、 打麦

旧社会受封建思想影响,妇女是不允许进场的。“妇女进场少打粮”的陋习流传了数百年,解放后妇女翻身得解放,男女平等妇女一样可以进场打麦了。打场一般早上就开始摊场,扒开麦垛桑扠、刹扒各种工具齐上阵把麦杆均匀的摊在场面上。一般大场可以摊十几亩地的麦,小场摊个七、八亩地。场上的麦一直晒到小响午(中间要翻几次场),麦杆也差不多晒焦了,牛把们开始上场了。一犋牛拉一副石磙,石磙的磙框后面挂一三角形捞石,捞石上放一粪箩头。捞石的作用是能把麦穗上的麦子捋下来,捞石上的粪箩头作用是一旦牛拉粪,马上用箩头接着不让牛粪拉到麦上了。打场也确实是了辛苦活,正当中午太阳当头照,下面晒热的麦草热浪滚滚。真不好受!头一磨压够遍了,牛把儿让牛把石磙拉到一边,打场的赶紧拿起桑扠翻场。翻场可以从中间开始翻,也可以从边往中间转着翻。翻场时用叉挑起麦杆搜一搜,让麦子掉落地下,然后将挑起的麦杆翻扣在地上。翻完了用大竹扫帚略边。翻了场牛把们又开始拉着牛碾场。就这样碾场一一翻场一一碾场大约四、五遍,直至碾净麦穗上没有麦子了,场才算碾好了。

下一步挑场,用桑扠挑起碾净的麦草把脱落的麦子擞下来,擞干净。再把擞干净麦子的麦秸挑成一堆,然后挑到场外的麦秸垛上。麦秸挑完后再用刹扒把掉落地上的短麦秸刹干净挑出。这时场地上就剩麦子和麦糠了,就可以拢麦堆了。拢麦堆前先看风向,抓一把麦子麦糠抛向空中就能辨别出风向了。

辨明风向后开始拢堆,如果是南风就拢东西向长形麦堆,反正麦堆与风向呈垂直向。拢堆时用刹扒和㨣扳把麦子和麦糠推拢成长堆,然后用大扫帚把担干净拢在麦堆上就可以开始扬场了。扬场两人一组,一人用木锨扬一人用扫帚打略。扬场者用木掀差起麦子和麦草混合物高高抛起,利用风力和物体重力的原理,麦草质轻被风吹向下远处,麦粒质重垂直落下达到麦与草的分离作用。扬场可是个技术活,不会扬的麦子落下一大片,扬场里手木掀扬起后掀角一勾麦子落地一条线。打略的要手勤腿勤,手拿扫帚不停地来回扫,把落下的麦梗麦余扫到麦堆的下口。好的打略把麦堆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麦杆和麦余。好的扬场高手在无风的情况下,仍然能让籽秸分离。无风扬场不是向高处扬,而是用力向斜前方撇,利用重力原理,麦粒重撇出去了,麦糠轻落到原处,让麦粒和麦糠分离开。这种高难的农活活技非“老庄稼母子“莫数。扬完场开始推麦糠、拢麦堆,大场一般可起一千多斤小麦,小场只能起7一800斤麦。拢好麦堆天已近黄昏,打撒子灌袋小麦进仓。

过去装麦的袋子叫“布袋”,是用帆布制成一尺多宽。布袋有两种,大布袋能装三斗粮食,过去一斗合六十斤,大布袋就能装一百八十斤。小布袋装二斗半合一百五十斤。“布袋”细长好杠,同样一二百斤麻袋粗短扛起来就比较费劲。现在已经找不着也看不见这种世代流传的老布袋了。一袋一袋装满麦子的布袋立在场里,壮劳动力们开始扛庄子(扛麦布袋叫扛庄子)运粮进仓。

布袋装满麦后不扎口,扛庄子时手握布袋口,后面一人抓住布袋底角一抽顺势就扛在肩上了。到了粮仓一手抓袋口、一手抽袋底一歪,麦子顺着敞口流到了麦仓里。有力气大的不用别人抽,把布袋口叠好一手抓紧叠口,一手托着布袋中间,一用力将布袋托起甩在肩上这叫“大窝庄”。还有一种叫“跨庄”,一般上粮所交公粮时用“跨庄”。交公粮时布袋口都是是细绳扎好的口,把扎口布袋横跨在腰川胯处,把布袋跨进粮仓。有一年雨水多,麦一直打到阴历八月才打完场,垛完麦秸垛都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六、垛麦秸垛 垛麦秸垛男女劳动力齐上阵,把原来打场时垛的临时麦秸垛扒开,重新垛大垛。垛的新麦秸大垛叫“马头垛”,呈长方形,一般垛在场边。原来临时垛扒开后都要抖一遍,把原来麦秸里没擞出的麦子再擞出来。有时还能擞出几百斤麦呢!擞出来的麦生产队把麦磨成面,炸成油馍分给社员,有时直接把麦分给群众了。垛麦秸垛先扎长方形垛底,当垛到近一人高时,上去几个人把撩上来的麦秸摊平,上面人的工作叫“摊垛”。

麦秸垛垛到一人多高时,需要用“大窝叉”扎角挂边。先用叉挑一堆近半人高的麦秸堆,用长齿大桑杈口中心扎下,用脚蹬叉齿使其扎实,然后脚蹬叉柄一端将扎草堆一端翻起,手执叉柄收麦草高高举起如举一柄大伞。举到垛边或垛角扎角挂边。一圈扎好了,就用麦秸填心这样互相咬茬不至于两张皮。

麦场上有搜麦的、挑麦秸铺的、有往麦秸垛上撩麦秸的一片繁忙。垛到一定高度时,有几人手拿小竹扒或小铁扒“刷垛的”。刷垛的把麦垛刷得如“升子”形底小逐渐大的梯形状,并把四边刷得整齐干净有棱有角。根据麦秸的多少垛到九尺多高时开始收拢,摊垛的把垛顶收成圆弧形。垛顶是关键如果不踩瓷实,下雨在中间塌陷成槽集水整垛麦秸都会沤坏。麦秸可是生产队耕牛的饲料万万马糊不得。垛顶摊好后,还要铺一层厚厚的麦糠,麦糠遇水后会锈结成一层壳能隔雨水。麦糠上再糊一层稔草泥防止漏水,麦垛垛好后如马鞍形称“马头垛”。完工曰队里会炸油馍让社员饱餐一顿。七、交公粮 历史以来农民种地交粮是天经地义的任务。封建社会谓“交皇粮”,解放后叫“交公粮”。社旗建县前,苗店属唐河管辖,公粮交太和或兴隆。建县后公粮就交到尧良粮管所了。麦季上交小麦是生产队全年上交公粮数的大头,除去应留的麦种和上级政府规定的上交公粮剩下的才是留经社员的小麦。完成或超额完成政府的夏粮征购任务,社员可多分小麦。完不成征购任务的生产队,社员们只能少分。完成任务的生产队每人可分小麦一百七、八或二百多斤,完不成任务的每人只有几十斤。分的粮食少为了防止老鼠糟蹋,小麦都装进瓦缸或泥缸里。人们调侃的说“这真是粮食上纲(缸)啦”!

根据上级安排的交公粮时间和公粮数,生产队安排人手提前一天,把公粮从仓库拉到场里晾晒。再扬净过筛装进布袋,安排人手车辆等待第二天上尧良交公粮。交公粮是个好差事,活不累还能好吃好喝的吃一顿。何乐而不为呢!第二天早上,牛车进场装上小麦,浩浩荡荡向尧良进发。从苗店出发向东南上岗走薄地王,下岗走龙地过孟桥河,十二里多地就到尧良了。尧良粮所就在北寨门里面,各地交公粮的人山人海,牛车一辆接一辆一直排到寨门外。

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_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_农村生产队乱睡视频

如果幸运,检质过关当天交上公粮,中午在尧良吃一顿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如果检测麦的水分超标,就必须找场地重新晾晒重新检测合格才能入库。有时能耽误一两天,好差事就变成苦差了。

当年的粮所验质员手握很大的权利,掌握着小麦含水分和杂质的生杀大权。一到交公粮季节验质员如皇上,整日里被一干队长、会计围着如众捧月。手里好烟不断、晚上酒场喝不完。检质还是顺口溜“四大主贵”之一供销社的营业员,司机手里方向盘。政府机关木圪塔,粮管所的验质员。验质员吃好喝好大笔一挥,水分少扣点,杂质少写点,级别提高点就什么都有了。与验质员关系好的,粮食都没拉来验质单早己填好了,什么时候小麦拉来验质单一递直接过磅入库了。交公粮也有些脑子活的人,倒麦时抓住布袋的一角不放,倒完后布袋里准剩下一、二斤麦子。几十条布袋一卷,找一僻静处准能倒出几十斤麦。麦一卖下馆子酒、菜、烟齐了,酒足饭饱坐着牛车吸着香烟回家转。那个时代的麦收,犹如一幅大兵团作战史诗般的壮丽画卷。站在高岗四处看,一望无际金色田野里麦浪滚滚。人们手挥银镰在金色麦田里割画的条条直线,如工厂巨大的生产指示图上不断移动变化的生产指标指示线。大道上奔驰着满载丰收果实的麦车,手提竹篮捡拾麦穗欢声笑语的孩童儿。远处麦场时不时腾起一道道扬场的烟尘,好一幅壮丽的让人终身难忘的“麦收”图。过去的麦收景象离我们渐渐远去,成了历史的绝唱。别了!我们生产队时期的麦收!

文字:谢永彬

作者简介:谢永彬,苗店中心学校、苗店镇教办室,生于1946年,爱好广泛:弹琴,手工,雕塑,书法,根艺,蛋雕,收藏,尤其鸡蛋上雕刻作画为当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