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上学、逃避考试,很多父母都做错了这几点
无数的家长不管心中有多爱孩子,但是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犯下形形色色的错。
其中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们来看个例子:小明从学校回来,向妈妈抱怨到有同学不喜欢他,还欺负他,他不想去上学了。
如果是不关注孩子感受的家长,自然的反应是推开那些感受并说:“别大惊小怪了,没事的”或者“是不是你惹他们了,你别和她们一起玩。”
这时,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在意他的感受,以后他就不愿意再和你分享任何感受了。
另一类家长的表现是非常同情孩子,他们不断抱怨老师和学校,怒气冲冲拉着孩子就要去学校讨说法。
这种反应过度的做法,也会让孩子以后不愿对你表达任何情绪。因为,他会认为他给你造成太大的负担,或者你过于融入她的情绪,而干扰了她。
家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就是认真看待一种感受,但不过度反应,保持克制和乐观的态度。
你可以安抚一下孩子,说:“你看起来不开心,过来让我抱一下。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如果孩子知道他会获得你的关注及抚慰,但不会遭到指责,他就更有可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很多家长通过“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的测评,准确分析了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完善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关注孩子的感受,避免了消极和错误的方法。
包容孩子的感受,就是做到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她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为她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排解自己的情绪。
02 换位思考
家长觉得自己是孩子的长辈,就常常表现出一种威严感,就是想在孩子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信,觉得身为年长者就是必须得施加命令给孩子的一方。
可是就是这些家长,往往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他们的观念里,什么是对的,孩子就得认为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做的就一定是错的,永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是不会得到任何结果的。
这些家长自然也不会换位思考,更加孩子在想什么,自己的做法是否对孩子有利。
家长首先得知道自己的位置,拒绝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
孩子虽然还小,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思想和做法,也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在教育孩子上,听到孩子不想去学校或逃避考试的想法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指责孩子,用短浅的眼光去认知外界去感受孩子。
我们需要跳脱第三方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去引导孩子说出不想上学或逃避考试的原因,及时帮孩子解决这方面的烦恼,然后告诉孩子上学的好处,鼓励孩子继续上学或者考试。
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和爱!0
03 拒绝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比如,你经常叫孩子胆小鬼,孩子就有可能真的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人。
消极的暗示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能将孩子的自信、自尊扼杀于无形,使孩子一辈子处于失败的阴影里。
家长给孩子“贴标签”,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尤其是父母的肯定。
如果家长一味地贬低孩子,就会使他们的自我评价降低,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一塌糊涂。
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不要仅凭主观臆断,就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而应该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04 问题的背后是家庭在求救
孩子不上学,其实是在给家庭关系亮出信号灯。
它意味着这个家庭内部关系出现了问题,以孩子社会功能性受损的形式表现出来,其问题的严重程度直接与孩子的表现挂钩。
当孩子发出不想上学的信号时,家长的一般很地焦虑。
孩子的表现则是,轻则回避沉默,不断承诺,不断放弃;重则,我行我素,甚至乱发脾气。
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先去思考一下是不是自身的原因。
有些家庭婚姻关系紧张、有些家庭环境给孩子施压比较严重等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
我们应该及时处理好家庭因素,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要相信,好的家庭能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也想像杨老师一样厉害的做心理咨询吗?
快来加入
杨凤池分析体验式
心理咨询技术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