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研究:33万亿新基建,对文化产业有哪些利好?
最近,“新基建”一词成为了中国应对疫情的经济政策标志,也成为了大众挂在嘴边的热词,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心,也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给新基建吹响了“集结号”。
此前,媒体统计了包括云南、河南、福建、四川、重庆、陕西、河北、江苏、江西、北京20个省市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约为33万亿元,并迅速与新基建对应起来。
央视新闻报道则解读了新基建的发力方向: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新基建聚焦的7大领域,绝大多数与科技驱动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新旧动能转换”有关:1、科技创新:包括5G基站及相关设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2、新型城镇化,聚焦点在于扩大城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包括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基建投入;3、公共投入补短板,包括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设施、环保相关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那么,新基建对文化产业会有哪些影响?新基建将会带动多少亿文化产业的投资和增加多少收入呢?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5G建设是新基建的核心领域之一
自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明确了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后,“新基建”被市场熟知。201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定调2019年的工作重点非常明晰,其中关于投资领域“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这是首次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新兴产业建设定义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爆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逆周期政策再度加码,特别是近期,“新基建”在高层会议中频繁被提及,20天内4次提到“新基建”相关内容,其中5G网络有2次被提及。
5G引领下的第四次信息浪潮将带来智能革命时代。信息革命时代,科技进步体现在通讯方式的变化以及数据量的爆发,信息革命时代大体经历了三次技术浪潮,第四次浪潮大幕已经开启,这一轮由5G引领下的第四次信息浪潮,属于智能革命时代。
截至目前,已有25 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型基建,其中21 个地区表示推动5G 建设与布局等相关工作,并有8 个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5G 基站的数量,合计约27.6 万个。考虑到联通与电信2020 年前三季度的5G 基站投资计划为25 万个,移动建设计划为30 万个,因此保守估计2020 年全国5G基站建设量将约为60 万个,每个基站成本平均约为40 万-50 万元,共计投资规模约为2400-3000 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4日发表文章称,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同时,“5G+工业互联网”将推动工业企业开展内部网络化、信息化改造,据估计仅网络化改造未来5年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5000亿元。
而来自东吴证劵的分析称: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到2025年合计大致在2-2.5万亿之间,从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的带动来看,例如对各类5G应用的带动,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诊疗、政务信息化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累计带动投资规模或将超过3.5万亿。
2020年至2022年是5G建设的投资高峰期,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将逐步上扬以建设基本覆盖全国的5G商用网络。
东吴证券认为,5G时代下,数据产生的速率将呈现以指数倍的增加,产生规模庞大的数据,也对数据时效性与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的实现能弥补4G移动通信的不足,满足了大数据产业对于海量数据传输、存储、处理的需求。在5G商用初期:5G网络设备投资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电信运营商在5G网络设备上的投资将超过2200亿元;5G商用持续推进,互联网企业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增长显著,成为直接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203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到2.6万亿元,各领域在5G设备上的支出将超过5200亿元。
联通与电信目前表示将在2020年前三季度完成25万5G基站的建设计划,而中国移动2020年暂时的建设计划为30万。我们预测随着5G标准的完善和SA独立组网技术的成熟,5G建设将逐步提速,2020年全年建设基站数量或突破70万,并且在2021年和2022年继续明显增长。
天风证券认为,未来3年通信行业景气度将持续向上,随着运营商和设备商陆续启动规模集中采购,未来相关硬件产业链以及5G应用领域有望逐步进入业绩兑现期。
业界普遍认为,2020年将成为中国5G基站建设的爆发元年,而产业链各方已加快布局。中移动已启动了新一轮的5G设备相关集中采购,预估采购规模多达14.57万端。此外, 产业链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宣布将加码5G。如中兴通讯130亿元定增预案已获得证监会批准,而烽火通信于上月完成约30.88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上市。随着5G商用的大规模启动,产业链正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周期。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5G通讯主要包括增强型移动带宽(以下简称eMBB)、海量物联网通信(mMTC)以及高可靠低时延通讯(uRLLC)三大应用场景。
其中,eMBB是基于原有4G通讯做出的升级改造,无论技术标准还是产业生态都更加成熟,因此也被认为是将最先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4G时代,智能手机完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人们用手机、Pad替代了几乎所有原来需要用电脑才能实现的功能,观看视频内容是其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eMBB场景最先实现商用,为用户的流量使用带来了升级,给消费者带来最直观的变化感受。对网络速率、带宽要求最高的视频直播、AR/VR、游戏等业务将会面对巨变和机遇。
下面我们从云游戏、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文化传媒领域云计算四个角度来分析一下5G建设带来的影响。
5G基建将带动云游戏数百亿元乃至千亿元投资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云游戏市场规模为6.3亿元。随着5G技术加速落地,云游戏有望突破发展瓶颈,行业即将步入发展快车道。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接近千亿元。
在5G商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云游戏作为重要细分应用领域,成为多方厂商拓展增量市场的重要赛道。中国云计算服务商、游戏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加速布局云游戏项目,有望自上而下推动云游戏产业快速发展。
云游戏产业链主要包括云计算供应商、云游戏服务商、游戏研发商和发行商、网络供应商、操作终端等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游戏产业链,云计算供应商是云游戏产业链的新增基础设施,以云游戏平台为代表的云游戏服务商是云游戏化时代的产物和核心,而游戏研发商和发行商更多是“平滑上云”的角色转变。
5G时代拉动云游戏领域的投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云游戏平台的投资,一部分是基于云游戏平台的游戏产品再开发的投资。
目前在国内市场中,阿里巴巴、视博云、动视云科技、清华同方、达龙信息、腾讯、华为和中国移动等均自行搭建云游戏平台。腾讯更是在2019年年内依次推出了腾讯即玩、CMatrix、START等三个云游戏平台。网易在2019年年底上线云游戏平台,盛趣游戏2020年1月正式推出云游戏平台。
由于5G投资高峰在2020年至2022年,预计云游戏平台的投资建设高峰期也在这一期间。
据相关资料显示,云游戏服务平台的单项目初期投资规模在数亿元,随着平台提升算力的需要增加机柜和云服务器节点。初步推算,2020年至2022年,云游戏服务平台的投资规模可能在数百亿元。
再来分析一下云游戏的研发投入。
根据相关资料,单款游戏的研发成本约在数百万元至数千万元。游戏产业研究网站 GameLook 发布了“2019年游戏审批报告”,对2019年中国游戏审批的情况进行了最终盘点。据统计,在2019年内共有1570款游戏获得了版号,其中国产游戏占到了88.2%。据此推测,2019年整个游戏产业的研发投资应在几十亿元至数百亿元。
从游戏上市公司财报来看,A 股游戏研发厂商代表包括完美世界、吉比特,二者 2018 年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7.59%、17.35%。游戏发行厂商代表包括三七互娱、宝通科技,二者 2018 年研发费用率均低于 10%。
伽马数据发布了《2019中国游戏产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和海外游戏市场出口收入整体提升,收入超过3100亿,增长达到10.6%。其中,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330.2亿元。增速为8.7%。按照研发费率占比游戏收入10%计算,则游戏产业整体研发投入可能在200亿元左右。
在前面我们分析过2020年至2023年,四年的云游戏整体市场收入合计可能达到1676亿元,假设云游戏研发成本为收入的10%,则为167亿元左右。
通过上述分析,综合来看,2020年至2022年间,云游戏平台建设和云游戏研发的投资规模可能在数百亿元,最高可能达到千亿元。
5G时代云媒体升级和智慧广电,带动投资数千亿元
先看看“媒体云”的情况。
“媒体云”一般指基于云计算技术可用于提供媒体服务和应用的新兴媒体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媒体呈现碎片化趋势。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媒体,这个媒体既可以传播信息,也可以发布信息,这种媒体以个人博客、微博、空间主页、群组等形式展现出来,著云台团队结合云发展的理论命名为云媒体。一些企业、机构的qq群、网站、官方微博也呈现出同样的倾向,以及各类互联网的应用、游戏、网站都显现出互动传播功能,人媒体和这些碎片化媒体的集合,称之为云媒体。
自2014年开始,媒体云在中国发展迅速。
2014年3月18日,光明网与微软在京联合发布信息:光明网应用微软Azure云计算技术建立中国首个“媒体云”平台。2016年8月22日,人民日报联合腾讯云共同发布我国首个媒体融合云服务平台——中国媒体融合云,为所有合作媒体提供各类新型内容生产、大数据运营、人工智能等应用。江苏省广电总台的“荔枝云”于2015年11月17日发布,是一个针对以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造的广电“媒体云平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打造了“中国蓝云”云平台。深圳广电选择与华为、索贝共同打造全媒体云,聚焦在融合新闻中心的混合云创新领域,以全国一张大网支撑共享、多屏的媒体平台。2015年,阿里云和华数传媒成立了“华通云”平台。2016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直播,芒果TV联合阿里云深度合作,把晚会最核心的直播和点播业务放到云端,构建混合视频云。方正电子在2015年携手阿里云,推出面向报纸等媒体的新空云媒泛媒体云服务开放平台。
2017年5月,华栖云携手阿里云宣布,推出国内首个“云上电视台”解决方案,为视频节目制播单位打造一个云端媒体核心生产业务资源平台。云上电视台方案基于阿里云公共云平台打造,华栖云提供媒体专业技术及架构支持。该平台有着5大标准级媒体处理能力配置:高性能云端媒体存储、高速的媒体网络服务、GPU媒体渲染服务、高效的媒体云桌面VDI服务、完善的媒体安全服务。在该平台上,华栖云与阿里云携手提供专业媒体SaaS服务、专业视频云服务,可以支撑视频媒体机构绝大部分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印发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表示:全国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基本建立全媒体制播云平台和全台网,地市级以上基本实现高清化,县级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高清电视和超高清电视得到进一步推广,开播4K 超高清电视试验频道。有线、无线、卫星与互联网的全媒体服务云平台加快构建,广播电视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广电终端标准化智能化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据某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2017年,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给予各地广电媒体的补贴高达1200亿元。
2018年9月20日,中宣部作出部署,要求2020年底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的全覆盖,2018 年先行启动 600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有数据显示,山东广播电视台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耗资1.38亿元,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新闻岛”投资1.6亿元。
假设省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投资在数亿元,地市级融媒体建设投资在亿元级别,县级建设投资在千万级,则全国整体建设投资数额高达数千亿元。
2014年至2020年,全国主要媒体机构基本完成了融媒体体系建设,同时实现了媒体云平台作业模式。
十三五期间,广电媒体向着数字化、高清化方向发展,同时按照网络双向互动的要求进行接入网的改造。5G商用,广电系统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4K和8K统称为UHD超高清技术。4K/UHD产业链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包括电影、电视剧、体育赛事、纪录片和综艺在内的内容生产环节;二是包括卫星和有线,IPTV和OTT在内的网络传输环节;三是包括LCD、OLED、LD、STB和家庭影院在内的终端收视环节。
超高清的视频呈现不仅对于普通的视频,而且对于VR视频来说,都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清晰度的提升,将会极大地增加用户观看时的沉浸感。4K超高清,画质清晰、自然逼真,相对于现有的高清、标清电视系统,是一次技术升级换代。其物理分辨率、像素点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清的4倍多,单个真4K电影的数据量可达100G以上,如果是VR视频,这个数据量将会进一步成倍增长,这些对于网络传输提出了非常大的要求。
2018年,中国电信总经理刘爱力表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电信将在广东继续投入280亿元,打造超高速4K视频网。
2018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同意广东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调整为4K超高清方式播出,该频道也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电视4K超高清频道。10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正式开播CCTV4K超高清频道,这也是国内首个上星超高清电视频道。
2019年3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坚持“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实现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提出: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2022年,我国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过4万亿元,4K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8K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到2022年,CMOS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专业视频处理芯片、编解码芯片等核心元器件取得突破,8K前端核心设备形成产业化能力;符合HDR、宽色域、三维声、高帧率、高色深要求的4K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电视终端销量占电视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4K频道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监测监管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实现超高清节目制作能力超过3万小时/年,开展北京冬奥会赛事节目8K制播试验;超高清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在文教娱乐、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工业制造等领域实现超高清视频的规模化应用。
2019年 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表示有决心在北京冬奥会前夕开通8K高清实验频道。这也是总台在2018年10月开通4K频道后,再一次释放8K频道发展的信号。
可以预想的是,2020年后,广电系统和电信运营商都将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系统的建设,在超高清视频的摄录设备、采集编辑设备、网络传输设备等方面将会产生投资。
2019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为让广播电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命力,广电总局正着重推进打造智慧广电融媒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果提高“算力”,用优选“算法”将广电媒体内容进行有效分发和精准传播;突破一般性“算力”或“算法”,将优质信息的投放扩大到更多受众,实现优质信息的更大规模阅读和消费,提高人们的信息认知水平。
2019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有线电视网络与融合媒体、5G移动网等新兴业态和传播渠道的相互融通和协同服务,推动有线电视网络 “云、网、端”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着力构建高速、泛在、智慧、安全的新型有线电视网络。
意见中将实现有线电视网的“IP化、云化、智慧化、融合化”作为重要目标。对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的总体目标、技术架构和相关要求做出了细致的指导。
在“融合化”指导中特意指明,“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与融合媒体、5G 移动网等新兴业态和传播渠道的相互融通和协同服务,推动广播通信协同、有线无线融合、大屏小屏互动。”
根据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架构示意图,未来已经确定了要以“有线+5G”的形式建立,广电网未来将继续实现接入骨干网,构建“智慧广电有线网络服务云”成为了重要的目标之一。
“接入网通过有线无线融合方式向用户提供广播电视业务、数据业务及其他业务的接入服务。”
对广电数据中心也提出了要求,DC方面要为“为智慧广电有线网络服务云提供基础支撑,分为中心DC、区域DC和边缘DC。中心DC为中心云平台提供基础支撑,区域DC为省级云平台提供基础支撑,边缘DC为智慧广电有线网络服务云的边缘计算提供支撑”。
根据《中国广电5G试验网建设实施方案》显示,中国广电首批共设立了包含北上广深在内的16个试点城市,总投资为24.9亿元。该方案显示,中国广电将基于共建共享谈判拟定的商用组网方案,在2019年10-12月在16个试点城市进行试点工作,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0个大中型城市的建网,在下半年完成334个地市及重点旅游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在2021年争取完成全国所有城市、县级、乡镇和重点行政村的覆盖,逐步实现覆盖全国95%以上人口的目标。
3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就“全国一网”整合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提出工作要求。
方案显示,此次整合将由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主导,联合各省级网络公司、战略投资者共同组建,形成“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控股主导、对各省网公司按母子公司制管理的‘全国一网’股份公司”。中国广电将携5G牌照等资质、频率等资源进入股份公司,以相关股权、现金等资产出资,各省网公司原则上采用认缴方式携网入股,战略投资者采用现金出资等方式。
2017年,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据介绍,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项目,是连通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打造全国广电一张网、实现广电网络全国全程全网业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据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广电”)副总经理曾庆军透露,互联互通平台建设项目的规划投资额高达千亿元。
2020年3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党组会议,宣布将加快推进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深入实施“智慧广电”战略,综合运用最新技术手段,促进视听业务、内容、平台、网络、终端的共融互通。
2020年至2022年,基于智慧广电战略的投资规模有可能每年度达到数百亿元。
总 结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15年至2017年,新闻出版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降低,广播电视电影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2017年度有所减少,但文化信息传输服务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
2020年后,在5G商用的带动下,云媒体升级、云游戏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智慧广电建设、超高清视频从4K到8K的发展以及VR/AR在广电、视频和直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将迎来一场新的投资热潮和发展机遇。
【本文为新元新经济智库原创。如有进一步需要可联系新元新经济智库沟通。媒体如有采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