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部“黄色电影”辩护 巴金重启讲真话历程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编辑,著名作家,著名出版策划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
1978 年年初,我走进复旦大学就读,大一下学期,现代文学史开始讲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清晰记得是在一个冬日,我与同窗陈思和一起闲谈,两人都对巴金作品感兴趣。聊到投机处,思和忽然建议:“要不我们一起研究巴金,好不好?”我不假思索,当即兴奋地应了一声:“好啊!”就这样,那年冬天,巴金成了我们两人合作研究的第一个对象。
巴金晚年时期照片
也正是此时,1978 年 11 月 25 日,巴金迎来他74岁生日。一个星期之后,巴金连续写下《随想录》的前两篇:《谈〈望乡〉》《再谈〈望乡〉》。这一年,思想解放掀起浪潮,改革开放拉开帷幕,被誉为“新的长征”的历史行程,蹒跚起步。巴金融进了这个新的时代,以围绕《望乡》是否应该公映的争论,开始发出自己独立思考的声音。从此,巴金晚年的创作,在痛定思痛之后,达到人生的最后一个高峰。
如今的年轻人,恐怕无法想象当年思想、文化起步的艰难。
1978年,随着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关系开始进入友好时期。与之相配合,“日本电影周”于 10 月在全国开始展映。《追捕》与《望乡》轰动一时,高仓健、栗原小卷等日本影星,顿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偶像。不过,《望乡》却引发激烈争论。
多年来,中国文艺一直倡导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甚至避讳在作品中正面描写爱情,电影《望乡》却是以现实主义风格描写二战期间日本妓女的生活,这就难怪在北京、上海等地公映后,招致诸多指责、非议,甚至有人呼吁停止上映。曹禺曾私下告诉巴金,为适合中国“国情”,《望乡》引进之前已先期做过删节,即便如此,有的批评者还是将其归为“黄色电影”,主张禁演,担忧电影对青年一代产生不良影响。
一位当年服役的军人回忆说,当时他所在的连队竟然接到更改休息日的通知,内容是:“本星期日更改到下星期一。”其目的是要避开影片《望乡》的放映日,不让士兵到地方电影院观看,避免“中毒”。
电影《望乡》封面图
当《望乡》招致非议时,一位老人挺身而出为之辩护,这位老人是巴金。12 月 2 日,他写下短文《谈〈望乡〉》,交由香港《大公报》副刊发表,这是他为新开专栏《随想录》所写的第一篇文章。乍一亮相,他便呈现出“干预生活”的姿态,就正引发议论的《望乡》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为电影《望乡》叫好,其实是为青年一代鼓与呼;为青年辩护,证明巴金自己回到了青春的起点。巴金此时的文字表述,虽然尚未摆脱流行的时代痕迹,但他态度明确地拉开了与其他“老年人”的距离,这预示着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转折——过去他曾说过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时隔多年,他开始了向五四精神的回归。
为《望乡》辩护,正是巴金重新启程的契机。1987 年他在《〈随想录〉合订本新记》中承认这一点:要是没有《望乡》,我可能不会写出五卷《随想录》……我最初替《望乡》讲话,只觉得理直气壮,一吐为快,并未想到我会给拴在这个专栏上一写就是八年。从无标题到有标题(头三十篇中除两篇外都没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梦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脑子不再听别人指挥,独立思考在发挥作用。
曾经人云亦云、放弃独立思考的巴金,因《随想录》而得以改变,他在《随想录》中倡导的说真话、自我忏悔意识、历史反思精神等,在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文化界的精神标杆,他也因为这部作品,而被许多人称作“知识分子的良心”。
《随想录》封面图
同在上海,我和思和研究巴金三年,却一直没去打扰先生,直到毕业前夕,1981 年的冬天,我们终于鼓起勇气,第一次走进武康路 113 号见巴金。
这一年,巴金77岁,《随想录》整整写了三年。其间,从维熙、谌容、张洁、冯骥才、沙叶新、张一弓、张辛欣等不少在新时期走上文坛的作家,同样得到巴金的扶持、鼓励和保护。特别是每当有年轻作家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巴金总是公开站出来发表文章,声援他们,为他们辩护。这就难怪当年的文坛将巴金视为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就像当年鲁迅为胡风、巴金遮风挡雨一样。许多年里,从几代作家那里,我常常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地对巴金的敬重与感激。
如同大树一般的巴金,其实个头矮小、体弱气虚,但思维敏捷、记忆准确。我没有想到,在作品中感情如激流奔泻、文字酣畅的巴金,言谈却不多。我们问一个问题,他很快说上几句便打住,几乎很少主动说话。后来我发现,类似于巴金这样情形的有好几位先生,如沈从文、黄裳、金庸等,他们的文章读来无不酣畅跳跃,可是与之面对时,却言谈颇少。
第一次见面,印象颇为深刻,他与我们谈了不少话题,有的是我们研究所需要的细节,以及他与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等。这次谈话,我做了笔录,这也成为我与巴金谈话的第一份难得的文献。之后,一直到 2005 年巴金去世,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经常找机会前去看望先生,与他聊天。
与巴金先生的最后一次长谈,是在 1997 年初秋时节的杭州西子湖畔。93 岁的巴金思路之敏捷、记忆之清晰仍然让人吃惊。试试他的手劲,左手明显强过写字的右手,用力紧握,居然让人还有一种痛感。不过,他说他气不足,说话困难,很痛苦。他思想,他回忆,苦于气力不足,无法把内心里的话说出来,无法毫无障碍地与人们交流。交谈时,看得出来他的思维敏捷,他能敏锐地抓住你所讲述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并很想表达出来。可是,只见他嘴唇颤动,想说的那句话却迟迟说不出来。对于一个一辈子愿意将心交给读者的作家来说,这恐怕是最无奈的痛苦。
历史延续,先生同在。
《随想录》已成绝唱,巴金精神仍与我们相伴前行。
(节选自《先生们》)
《先生们》Brief introduction
《先生们》是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传记类图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著名作家、人文学者李辉与冰心、梁漱溟、沈从文、巴金、黄永玉、汪曾祺、黄裳、贾植芳等30多位重量级文化大师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从他们日常往来的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坛名宿不为外人知的真性情和人格光芒。
好书推荐
《河南史纲》
程有为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河南历史资深学者程有为先生以72万余字的篇幅,记述河南原始社会至1949年的进程。以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关键人物为主干,以政治、经济、文化为骨干,展现河南“都城闪亮彩”“根亲出重彩”“人才争出彩”“思想起风采”“科技出头彩”“文艺放光彩”的厚重历史,揭示河南发展基本轨迹与规律,展现中原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每时美刻周历》
蒋志龙 主编
河南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将一年的时间浓缩在53张独立的濒危动物作品上,寓意是尽量让每一只动物能伴随人类更长的时间,并以独立卡片的形式集为一盒,待每一周过后,每张卡片可以撕分为小书签和方形的艺术卡片,可以放入卡片夹里自由更换展示,也可以收集于盒套内加以珍藏。
以木口木刻版画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世界濒临灭绝的动物,每幅作品刻画表现精致入微,造型灵动优美,图形创意视角新颖独特,加上扉页和2021年年历页,共呈现的55幅作品皆为版画艺术的精品。
《青蒿女神屠呦呦》
王路 著
海燕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客观生动地讲述了我国首位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的曲折成长经历与科研探索故事,全方位展现了屠呦呦的丰富内心世界与坚强高贵品格。本书语言平实流畅,资料全面翔实,故事细节生动,为小读者树立了人生榜样,激发其向上力量,是青少年励志成长的优秀读本。
编辑杨阳
审核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