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九年级上学期开学收心考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完整规范格式,以及更多中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移步
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 11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悬泉瀑布”“嘤嘤鸟鸣”……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常令人凝神屏 息,而在文学家净化的笔墨、娴熟的技法中更显得别有情韵。因为文学家常将自己的个性隐匿在自然景物中,所以相同的景象也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同样观山,有宏伟森严的“重岩叠嶂”,有情趣盎然的“负势”“争高”;同样看水,或浩瀚,或湍()急,或平静,或清澈□同是林木,时而祛除zào()热,时而平添崎岖;同为猿鸣,有人听来凄然,有人听来悦耳□在异彩纷呈的山水散文中,读者常会同作者产生“会心之趣”,忘却生活的劳碌,纵情自然的变幻。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给加点字注音。(2分)
湍急( ) zào()热
2、在文中□处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以千年南音古乐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创作而成的《百鸟归巢》,登上兔年央视春晚。该节目表达了震撼人心的百鸟归巢一幅图景,( )了祈福国家祥和安康、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恢宏气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表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百鸟归巢图景
B. 表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幅百鸟归巢图景
C. 表达了震撼人心的一幅百鸟归巢图景
D. 表达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百鸟归巢图景
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蕴藏 B. 包含 C. 蕴含 D. 饱含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江南人记得柳的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____。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
A.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地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B.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
C.折柳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
D.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
6、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画线的词语依次是形容词、动词、名词。)
B.在古代,“愚”是自己谦称,“子”是尊称对方,“贤弟”是谦辞。
C.她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哭过。(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加点的词语是动宾短语)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 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词, 完成 7- 8 题。(4分)
(甲)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①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②。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③。
【注】①平山堂为苏轼恩师欧阳修生前所建。苏轼曾三次游历,皆处于政治处境艰难时。第三次是作此词时,此时距苏轼和欧阳修末次见面已达九年。②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题留的墨迹。③此句改自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词上片写作者瞻仰欧词手迹,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半生弹指声中”的“弹指”比喻时间短暂。
B.甲词下片中苏轼目睹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唱欧词,生发万千感慨。“吊”字写出对恩师的思念缅怀之情。
C.乙词中“同行”的意思是同僚,“何妨”的意思是不妨,“萧瑟”意谓萧条。
D.乙词“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8、结合乙词所表现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甲词画线句的理解。(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 9-11 题。(10 分)
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①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②双剑峰下。
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有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注】①宛转:宛转前行。②据:高踞。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越()(2)复()(3)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
(2)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
11、结合选文中描写的庐山之景,简要分析庐山的主要特点。(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2)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路坦途的,有顺境,也会有逆境,正如苏轼《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两句由人到月,从古到今,对社会和自然作了高度概括,极富哲理。
(3)“______,______。”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以最大的诚意、最艰苦的付出,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奉献之歌。(李商隐《无题》)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15 题。(9分)
力专则强 余海滨
①《说文解字》注:“专,六寸簿也。从寸,叀声。”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摇动纺锤,将丝盘绕在纺锤上。随着手转纱轮的动作,离散的纤维被集中于一束,这就是“专”最初的样子,蕴含着专一、专注的意思。
②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做事也要舍多“守少”、志恒“力专”。只有把目标集中在一点。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钻”下去,才能掘井及泉、功成事立。
③《北齐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信都芳以研习算术、天文为乐,尝对人言:“算历玄妙,机巧精微,我每一沉思,不闻雷霆之声也。”用心就是这个样子的。它能使人心无旁骛、全情投入,实现日日精进,从而达到极高的境界。信都芳一生钻研学问,不仅精通算术、天文历法,还旁涉群书,知识渊博,对乐律有很深的造诣。当时有一种用来观测节气的律管吹灰候气法失传了,信都芳经过十几天的钻研就寻回了该法。
④树木只有剪去不必要的枝丫,主干才能充分吮吸养分,向上生长。一个人只有学会给欲望做减法,舍弃多余的,方能用心专一,终有所得。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数学家陈省身“只好数学”,画家黄永玉“只好作画”,他们守住了“专”,做到了“精”,留下了“艺”。诚如元代文学家陶宗仪所言:“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
⑤“专”是坚定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人如果坚守初心,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做到“择一事、终一生”“生死穷达不易其志”,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近代学人杨树达,一生专注于破解语言文字的奥秘,晚年研究甲骨金文时,他已身体有恙,但仍然坚持早晨三四点起床工作,上午十时休息,下午继续工作,几乎天天如此。靠着坚定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杨树达最终将一张张学术资料卡片整理成为一部部考证严谨的学术著作。其所作《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卜辞琐记·卜辞求义》中的诸多考释,至今仍为人们所引用。
⑥有人说,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是“时间复利”。专于一事,一天天坚持,一点点积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的飞跃。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坚持了一辈子,演绎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神话;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青蒿素,最终发现了疟疾新疗法……反之,如果一个人贪多求全、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就会像狗熊掰苞谷,掰着扔着,到头来落了个两手空空。
⑦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成功没有捷径,唯有目标专一、执着前行,方能积跬步而至千里。用心体会“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处理好舍与得的辩证关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不分心不走神,一心一意把功夫用到正确的事情上。
(选自《演讲与口才》2023 年第 12 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通过《说文解字》解释了“专”的含义,并引出了本文的论题。
B. 用心能使人心无旁骛、全情投入,实现日日精进,从而达到极高的境界。
C. 文章第⑤段通过举出杨树达研究甲骨文的事例,具体论证了“专”是坚定的恒心和顽强的毅力的观点。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说理,如第⑥段就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1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鲁迅看书太专注,有一次家人给他送饭后,他看着书居然把桌子上的墨水盒往嘴里送。
B. 梁代的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燃明夜读”,发奋读书。
C. 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15、怎样才能做到“专一”?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回答。(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6-17 题。(6分)
材料一:
①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出出“国风好戏”到博物馆文创成为广受热捧的爆款,再到中华传统服饰成为新一轮时尚风潮……近年来,以国风之名进行的各类文化演绎开展得如火如荼。
②今天,国风已经吹进现实的角落,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审美方式。与国风、国潮屡屡“破圈”相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生活在“乙世代”的年轻人主动拥抱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之美。国风“火起来”的背后,是传统文化的“火起来”。
③确实,当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回归,并流行于年轻群体时,我们看到“国风热”成为文化生活新时尚。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的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虞兮叹》等古风歌曲,被做成表情包的三星堆文物,无不因文化之美打动着年轻人。
④国风呈现传统文化之形,也寄托传统文化之魂。无论是东方审美的意境,还是为人处世的哲理,很多都能在国风中找到答案。比如有的产品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融入设计,既打造了中国独有的文化IP,又提供了美感与素材,还借此弘扬了传统神话故事中坚持不懈甘于奉献等精神。
⑤国风“出圈”的背后,恰是文化的“破壁”。当《清明上河图》在现代技术的修复下褪去历史尘埃,当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让人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云游”历史文化场景,当精美的灯光、舞台让千年前的歌舞技惊全网,传统文化实现了与现实的接续交融。技术赋能文化表达,文化充盈技术内涵,这正是国风古韵在今天重焕新生,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原因。
⑥文化是国风的内核,真正的国风,能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新先要守正国风之魅力不在“风”而在“国”,否则无论包装得多么华丽,都只能是“无根的浮萍”。说到底国风之所以流行起来,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足够美足够震撼。
⑦国风的流行,激荡的是深沉而惊艳的文化自信,镌刻的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与美丽。用新时代的创意展现瑰丽多彩的中华文明,既能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也可以向世界展现东方之美。
材料二:
①什么是国潮?从字面上看,就是“国风+潮流”,即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潮流审美进行融合。
②随着国潮热的兴起,风格同质化、元素利用泛滥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这一形势下,品牌方该如何利用好国潮DNA,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潮店?
③★设计突破舒适区,让国潮变新国潮。国潮最根本的命脉是原创,照搬别人劳动成果,不是国潮该有的范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品牌方没必要只盯着一种风格。换个角度切入,赋予国潮“变”的定义,大众的审美便不会疲劳。
④★拒绝贴标签,全景相互融合。只是贴个“国潮”标签并不能吸引消费者,全方位的场景打造和立体体验才是真正能吸引顾客、留住顾客的方式。国潮需要大量应用场景做支撑,更需要真正打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
⑤★选址触达年轻群体。目前,“90后”“95后”“00后”已经成为潮流市场的主力军。因此选址落地就应围绕他们的活动轨迹,比如热门商圈、购物中心等。
材料三:
国潮经济主要在国货品牌和国粹两种模式上进行发展。国粹潮流随时代发展出现变革,已不满足于传统形式的文娱活动推广和传承学习,逐渐依赖于互联网新模式;随着国民整体消费力增强,部分国粹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如汉服正从传统民族服饰步向日常化,市场销售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国粹爱好者数量增加,越来越多商家在产品设计时融入国粹元素,加速推动国粹潮流发展。
16、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符合“国风”与“国潮”健康发展要求的一项是( )(3分)
A.某电视台编导:借助现代舞台技术,编排了舞蹈《霓裳羽衣舞》,再现盛唐辉煌场景。
B.某设计师:设计了一款外形融入神话故事“愚公移山”的台灯。
C.某电视生产企业:为品牌设计一款国潮LOGO,张贴在出售的每台电视上。
D.某国潮店店主:元宵节前夕,在店门口布置灯笼制作区,举办灯笼制作比赛。
17、小丽的姐姐非常喜欢汉服,她想开一家汉服专营店。假如你是小丽,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就选址和经营方式给姐姐提一些建议。(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8-21 题。(15分)
木棉花开
①漫步在羊城街道上,阵阵细雨过后,青砖路上积起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水洼,倒映着木棉枝头的一片火红,好似吹不散的云霞。
②鸟儿清脆悦耳的歌声此起彼伏,在树梢飞扬。蓝天如洗,大地披绿,一切都美得令人沉醉……驻足、凝望,她的思绪和这美景融在了一起。俯身拾起几朵火红的木棉花,回到家轻轻放在姥爷的军功章旁,那些过往的片段,就像春日和煦的暖阳,又一次温暖着她的心扉……
③记忆中,瘦高个,一口乡音的姥爷,会牵起她的小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虔诚地来到烈士陵园。姥爷在一块块冰冷的墓碑前摆上烟和酒,对着墓碑念叨:“老首长,老战友,我来看你们了……”
④轻轻抚摸着墓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仿佛翻阅青春岁月的日历。有风吹过,犹如低沉的哀乐,时光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姥爷喃喃低语,声音哽咽。
⑤年幼的她内心充满了好奇:姥爷,您这是怎么了,这些人都是谁?为什么这里看到的花大都是白色的呢……
⑥雨后柔和的阳光,斜照在苍松翠柏的枝叶上,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肃穆。不知过了多久,她蓦然抬头看到,姥爷饱经沧桑的脸上早已热泪长流。
⑦“这里是老战友们永远的家。”良久,姥爷缓缓地抱起她,宽厚的胸膛像一座山,“跟姥爷一起战斗,最后牺牲的战友们都在这里,他们都是英雄……”
⑧“英雄……”从记事起,姥爷和姥姥就经常给她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她总能在其中听到这个词。
⑨在家中小院的葡萄架下,姥姥又讲起了故事。她趴在姥姥的膝盖上,听得津津有味。
⑩“你姥爷参军早,打鬼子的时候,还是个英俊的后生。”姥姥说起这些的时候,总是那么自豪。她清楚记得,姥姥有一个用层层手绢包裹的“宝贝”,里面是一摞泛黄的老照片。
⑪“你看,这是我们年轻时穿军装的样子,胸前戴的是军功章。”姥姥用手指着照片,笑容舒展,熨平了脸上道道皱纹。
⑫她瞪大眼睛,仔细地看。照片上,年轻的姥爷和姥姥英姿勃发,神采奕奕,就像此刻的阳光,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⑬那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她认得,那是姥爷和姥姥永远的珍藏。她清楚记得,姥爷总是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在一块大红布上,再放进一个铁皮盒子里,谁也不能轻易动。
⑭日历似姥姥手中的照片,一张张翻过。花开花落间,她也长大了。
⑮学生时代,在《致橡树》这首诗中,她第一次“邂逅”了木棉——“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⑯再回首,她慢慢明白了姥爷和姥姥年轻时的故事,也渐渐明白那群穿军装的人,是多么令人敬佩——他们就像那木棉一样,独立、坚强、热情,深深扎根部队这片沃土,用付出和热爱,用青春与生命,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⑰而与文字一起刻进她记忆深处的,是姥爷全身上下的伤疤。她第一次看到那一幕时,那种震惊到热泪盈眶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⑱后来,身板一直很好、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姥爷去世了。她想,姥爷一定是想他们了,去和他日夜思念的老战友们“团聚”了……
⑲那天,她和姥姥在葡萄架下坐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晚霞给绿色的葡萄叶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橘红。
⑳“这些东西,以后你留着吧。”姥姥说,“姥爷最疼你了……”
㉑泛黄的照片、封皮斑驳的党章、陈旧的军毯、生锈的怀表、几枚弹壳、老旧的军用文件包,还有那个熟悉的铁皮盒子……每每看到这些,她总觉得,姥爷还在,从未离开……
㉒那年,她大学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没有一丝犹豫,她循着姥爷的足迹,走进了火热的军营。
㉓在从军后的日子里,她渐渐体会到,英雄,正如她最爱的木棉树——红花向阳而开,树干高大挺直,就像是英雄的满腔热血和铮铮铁骨。
㉔她耳边,又一次回响起姥爷掷地有声的话语:“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是啊,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甘愿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一切乃至生命,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情怀更高尚、更伟大的呢?
㉕又到了木棉花开的日子。看着眼前火红的一片,她不由得想起那些往事——那块别着军功章的大红布,那缕铺在葡萄叶上的晚霞……
㉖无论白天黑夜,还是枝头地上,这耀眼的火红木棉花,是如此的热烈醒目。
㉗哦,木棉花,英雄花。她终于明白,木棉花又被称为“英雄花”的缘故。
㉘英雄虽已去,精神永不朽。
(刊载于2023.7.17,有删改)
18、阅读上面文章,探究不同情节下“她”的心理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4分)
情节
“她”的心理
随姥爷在烈士陵园祭奠英雄
①
②
温暖
③
震惊到热泪盈眶
大学毕业,走进火热的军营
④
19、说说你对姥爷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4分)
2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棉花是文章的线索,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有写到木棉花开,形成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完整。
B.文中 ⑪段划线句子只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姥姥给“她”指照片时骄傲、自豪和欣慰的情态。
C.文中的“她”见证了姥爷缅怀战友的深情,是姥姥、姥爷的故事的聆听者。
D.从“她”的视角展开叙述,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让读者更具有代入感。
21、文章以“木棉花开”为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探究其含义。(4分)
四、名著阅读( 9分)
22、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艾青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朴素,不追求外在形式的整齐,也不注重押韵,作品中饱含忧郁的情绪。
B.《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很勇敢,智斗鲨鱼和章鱼,临危不惧。
C.《昆虫记》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D.受《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3、在《水浒传》阅读交流会中,老师出示了下列两位人物的名字并提问:你最想与哪一位人物交朋友?为什么?请你作出选择,并结合具体的情节内容及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简要说明理由。(3分)
鲁智深 柴进
24、推选祭泰伯祠主祭的标准为“大圣人,须得是个圣贤之徒”,虞博士就被推选为主祭,请结合《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概括他的圣贤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三点)(3分)
五、写作(50 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布偶玩具看得见,童年看不见;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神情笑貌看得见,人心看不见;红灯绿灯看得见,规则看不见……
看,只要眼睛;看见需要心灵。
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一篇,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情感。
要求: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