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里藏针的杰作
三个月前的第71届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大奖,之前他七次入围,这次终得圆满。
可惜啊,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再一次差最后一口气,这已经是第五次了,是枝裕和与贾樟柯很早就有交情,可以说他们的导演生涯是同时起步的,下面这张照片应该是拍于2000年前后,那时二人都嫩的很。
是枝裕和是第四位拿到金棕榈大奖的日本导演,前三位是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与今村昌平,我去年做了一期是枝裕和的盘点,题目写的是:(不了解是枝裕和的请猛戳这个链接),你看,我还小心翼翼的说他是“最接近大师”的,虽然我心中早已觉得他是了。
这次拿下金棕榈算是盖了个认证章,是枝裕和无愧于当代日本最有成就的电影导演,这一点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会觉得很怪,总觉得他名字前那个“是”多余,如果他是中国人,想必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你叫什么名字?”“你好,我是是枝裕和”。然后所有人都以为这个男人名叫“枝裕和”,还有点小结巴。
上次获得金棕榈的日本导演是今村昌平,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休”,所谓的蛆虫,就是社会底层。这么巧,20年后,是枝裕和的这部《小偷家族》也可以算是一部“蛆虫电影”,暗合着向前辈致敬的意思。
是枝裕和说自己是个拍“小作品”的导演,他的电影没有太大的主题,主要就是拍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他是个很“偏科”的导演,这也符合日本人“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专精性格,逮着一个坑,就持续往下挖。
《小偷家族》依然是个家庭故事,但这个家庭很奇葩,它不具备正常家庭最基本的元素:血缘。
片子里的人物关系,都是需要打上引号的。
“儿子”阿治,“儿媳”信代,“孙子”祥太、“孙女”由里、信代的“妹妹”亚纪以及“老母亲”初枝,这里与其说是个“家族”不如说是个收容所,被社会遗弃的底层边缘人在这个弹丸小屋里抱团取暖。
电影一开始是家族来了一个新成员:小女孩由里,阿治与祥太捡到了她,信代一开始不太想收养,但就在送她回去的时候,在由里家的门口听到了女孩父母的激烈吵架声,信代知道由里回去也仍然会被虐待,所以心就软了。
他们每个人,可以说都是某个原生家庭的“碎片”,随风飘荡到这里,用胶带简单一粘合,就又有了个家,虽然这个家庭在政府的户籍名册上并不存在,但爱与被爱对人来说是刚需品,不需要官方的许可。
从外人的眼光来看,这家人也真是够惨的。阿治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信代是洗衣厂女工,妹妹亚纪在风俗店干色情业,还有个年迈的奶奶与俩未成年的孩子。
但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是枝裕和可没去表现他们有多么惨,他们似乎对这一切都很习以为常,这些社会底层的“蛆虫”从出生开始就明白一个道理:生存本就该如此艰难。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朋友的微博,说整天在微博朋友圈里说自己是底层、到处发泄不满的人,其实根本不算底层,真正的底层都是无声无息的,他们单单是活下去就已经很艰难,哪有闲工夫去刷微博,这是一种“阶层错觉”。
这也就是很多所谓的底层电影,都是用一种意淫的眼光去拍的原因,好像把“惨”表现出来就行了,是枝裕和超越了这个层次,他要展现的是一种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生活原力。
比起中上层阶级,底层是更具戏剧张力的舞台,因为底层人民为生活所迫,会更加野性、直接地面对自己的欲望,比如大家对亚纪去从事色情行业似乎没觉得有什么奇怪,她想花钱,就自己去挣呗,底层家庭不惯毛病。
这一家人虽然各有故事,但有个共同点,都喜欢,或者说习惯于偷东西。
电影的原名叫《万引き家族》,我刚才还问了下俺表姐(她曾在日本留学多年),这个“万引”在日语里是啥意思,她说这个词大概是“顺手牵羊”之意,特指在超市便利店顺东西的人,他们一般不会干溜门撬锁入室抢劫这种事,都是小打小闹。表姐还说,日本有不少这种人,上班族尤其多,他们就喜欢“偷”点东西,以此来获得刺激感,缓解生活压力。
但这一家子可不是为了什么刺激,他们是真的为生活所迫,会顺个洗发水、食品什么的。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偷东西有很大的风险成本,万一被逮了可能被公司开除啊,但对于底层,他们本来没什么好失去的,不会有什么道德负担,偷盗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按照马克思爷爷的话来说就是:“无产阶级能够失去的,只有枷锁”。
但观众之所以会对这些小偷产生共情,是因为他们有感情底线,当信代被洗衣厂辞退,她的同事说如果你不听我的,就去告发你非法收养儿童,信代像个社会大姐大一样说:你敢说出去我就杀了你。
而且他们往往都有被血亲伤害的经历,对于“血缘”这种东西,早就失去了信心,更能体会“亲生不如亲养”的含义。
也就是这种“小节有瑕,大节无亏”,才让这一家子“小偷”让人泛起同情之心。中上层往往刚好倒过来,在事业、金钱、权势面前,感情往往是最先被牺牲掉的。
《小偷家族》中还有很多温情的桥段,比如“儿子”祥太到底该叫阿治爸爸还是叔叔的问题,两个人躺在背靠背躺在床上默默流泪;最让我感动的是信代抱着由里说:“大人们说打骂你是对你好,这些都是骗你的,他们如果爱你,就应该像我这样抱着你”。
顺便说一下,安藤樱在里面的表现真是太好了,最后那段长镜头特写非常见功力,她有资格拿下世界上任何一个电影节的影后。
这虽然是部很“小”的家庭电影,但人物关系极其复杂,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是枝裕和这个细节控把人物故事藏在人物的只字片语之中,你一定要非常集中精神,才能明白很多潜台词。
也正是因为这些潜台词,成就了是枝裕和的艺术深度,他绝不是个春风和煦的治愈系导演,他的每一部家庭电影里,都是绵里藏针,在温情脉脉的外表下,带着一些残酷的底色。
比如信代在丢掉工作后,买了很多化妆品,阿治说“你好好捣饬捣饬,咱一会儿再去搞一票”,这句台词就是一个人物塑造点,也许是在暗示,两人之前就做过这种男拉皮条女接客的皮肉生意,甚至有可能是“仙人跳”,他们绝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更复杂的是奶奶这个角色,树木希林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是“御用母亲”,如果你熟悉是枝裕和的作品,应该领教过她的腹黑,在《步履不停》里,把自己的失子之痛转嫁给那个老实巴交的小胖子。
《小偷家族》里也不例外,她大部分时候慈祥可亲,同时也有狡狯的一面,自己的前夫被人抢走,她就不定期的跑到前夫继子那里去明里暗里的要钱,出来还嘟嘟囔囔的说给的太少。虽然没有直接展现,但有几句台词暗示,亚纪的离家出走很可能跟她有直接的关系,可以算她对前夫背叛的一种复仇。
但也正是这种“腹黑”,才让人物分外真实,家庭本身就是个混杂着爱与利益的矛盾体。当她死之前在沙滩上看着欢乐的一家人,嘴里默默念叨着“谢谢你们”,是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帮她对抗了人生的孤独。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奶奶往自己的腿上撒了一把沙子,这直接对应着后面她死后被埋掉的情节,是枝裕和真是个彻头彻尾的细节控,喜欢用细节推动叙事,里面还有大量的这种伏笔,每一句话,每个镜头,都是有联系的,琢磨这些细节,也是观看是枝裕和的一大乐趣。
《小偷家族》可以说是一部“精选集”一样的作品,里面有很多是枝裕和过往作品的影子,非血缘关系的爱让人想起《如父如子》,里面的父亲与《小偷家族》里的阿信连性格都很像,也同样是中川雅也扮演。
男孩照顾妹妹的那里,让人想起《无人知晓》里的阿明。
一家人在海边扬水嬉戏,俨然就是《海街日记》里的四姐妹。
你如果是是枝裕和的粉丝,那这部电影是必看的,你一定会百分百满意,里面有你期望的所有东西,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是如此的是枝裕和。
但如果你对这个导演不熟悉,那可就要慎重了,这不是一部会看的很爽的商业娱乐片,“偷东西”这个情节可不像《碟中谍》里那么紧张刺激,是枝裕和的作品都没有太强的戏剧冲突,需要沉下心来才能体会出人物关系间的暗涌,如果你只想看部爽片,请忽略这部。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了同样拍家庭电影起家的李安,李安是个挥舞着西方戏剧理论的东方人,他非常清楚冲突的重要性,所以他的家庭电影大多都会有一个很外显的冲突,比如《喜宴》里的同性婚姻,《饮食男女》里的父女矛盾,《推手》里的中国公公与美国媳妇互掐,让你很快的能进入剧情。
但是枝裕和不同,他像一个不紧不慢的房东,先带你看看明亮的客厅、温馨的卧室与融洽的家庭氛围,待你熟悉了环境后,再拿出那些角落里隐秘的东西,在微笑中时不时的用真相扎你一下,让你感叹一句:“呀!原来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啊”!
所以是枝裕和才特别喜欢开放式结局,他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结局,因为除了坟墓,生活本来就没有终点,好的坏的,我们都要步履不停的走下去。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他可以把那些言语无法形容的感觉拍出来,就像看一幅又像日出又像日落的油画,里面有希望也有哀婉,真实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的模棱两可吧。
我总体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结尾稍显直白了一些。
但可惜国内公映版有4分钟的删节,全本我没有下到,据看过的小伙伴说主要是剪掉了一些激情戏,观影的时候明显能看出哪儿跳了。
不过这些删节对我来说妨碍不大,不就是露个点么,作为一个年近四十的老男人,哥啥没见过!
等出了资源我再刷一遍就是了。
近期新片杂谈精选:
这周推个意大利原装进口沐浴液,瓶子看上去就高大上,一个精致的大铝罐。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特别香,从来没用过这么香的沐浴液。大家有兴趣的点下面的卡片,价格比超市牌子贵点,但东西不一样啊!